12月30日,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廳)迎來了開館後的第乙個假期4萬餘名觀眾前來欣賞文物、觀賞演出,在館內運河“暢遊”。
在展覽館二樓,“京化通惠運河永濟——北京暨大運河歷史文化展”展覽吸引了眾多觀眾。 徜徉在1000多件文物和藝術品中,觀眾彷彿進入了一條時空隧道,追尋大運河的發展演變,聆聽大運河與北京的愛情故事。
一塊“光緒十四年成細材兩尺見方”的銘文金磚格外醒目,敘述者介紹,雖然名字叫“金磚”,但其實是用太湖的泥土砌成的;燒製工藝極其精湛,成品的選擇標準是“色澤純綠、聲音響亮、直立完整、無斑駁”。 在故宮中,只有太和宮、中和宮、包和堂三大殿鋪金磚,“三大殿的數千塊金磚通過大運河運到北京”。
還有從運河上“漂浮”出來的景德鎮陶瓷,“清景德鎮窯青花御窯廠圓瓷盤”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 瓷板以景德鎮竹山御窯廠建築群為中心,運用中國傳統繪畫的平遠手法,巧妙地將御窯廠及其北面的街市濃縮成一幅圓形畫面。 御窯廠西側的長江是景德鎮重要的交通通道螢幕上,船隻來來往往,交通繁忙。 據介紹,明清時期,運送御瓷有兩種方式:水和陸。 其中,水路運輸是主要的運輸方式,景德鎮御瓷是裝在饒州府江,經鄱陽湖、長江,在揚州經京杭大運河直達北京。
除了敘述者的解釋外,還揭示了與運河有關的有趣事實。 “你知道誰是第乙個渡過運河的外國人嗎?在朝鮮崔樸寫的《漂海記》面前,敘述者“賣了一張通行證”,然後揭開了答案:“明洪志元年正月,朝鮮文官崔普一行在赴葬途中遭遇海風,漂流到台州海岸, 浙江省登陸。崔璞在《漂海記》中詳細記錄了自己的旅行經歷,成為運河研究的珍貴史料。
同期開幕的“北京大運河路虎攬勝卷軸”特展也令人眼前一亮。古橋、巍峨的廟宇、現代城市建築......27歲四處遊蕩在4公尺高的運河卷軸前,觀眾可以一睹千年,感受這座城市的脈搏,從歷史傳遞到現在。
展廳內,觀眾們擦肩而過;共享大廳的活動空間也已滿。 在這裡,“運河之聲”演出、“運河歌劇”展覽周等活動相繼上演。 曲藝秀中精彩的空竹表演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以“水路戲曲”為主題的“運河大戲”將覆蓋運河沿線的所有戲曲,如越劇、崑曲、柳琴劇等,觀眾為之傾倒。 “新博物館真的很有趣,我參觀的越多,它就越有趣。 看完演出後,一位觀眾表示不滿意。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每天上午10點至晚上8點開放,周一閉館。 本館免費預約,參觀者憑有效證件現場核實、安檢後方可入館。 這個假期恰逢參觀高峰期,博物館主張公眾應該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達那裡。
**: 北京**客戶記者 牛維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