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們,一件羽絨服穿多少錢?前段時間,網路上關於“一件國產羽絨服賣7000元一件”的爭議不少,很多人都在吐槽,說“不是羽絨服買不起,而是感冒藥更划算”。
除了羽絨服,現在的國產車好像都一樣,已經亮相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國產車型,甚至可以說現在的國產車相當於10年前的合資車,很多人都在說,以前沒錢買國產, 而現在沒錢買國產車,但隔壁的合資車卻一直在降價,為什麼現在這輛國產車越來越貴了?
其實,要想了解汽車背後的定價邏輯,首先要算乙個賬,也就是汽車的定價是如何確定的?事實上,一輛車的定價背後,包括研發成本、生產成本、物流成本、各種稅費、品牌溢價等因素,這些成本加在一起,結合車企的目標利潤率,以及實際市場情況,最終得出了乙個合理的指導價,畢竟上市後的緊急調價, 這並非史無前例。
而早期的國產汽車燃油車,確實沒有品牌力和技術實力,很多車企剛開始造車,採用“取學說”,這裡是日本體系的三大塊,有的是德國的造型,別管車做得怎麼樣,你說賣不夠便宜, 結果是只能靠先變銷量,利潤越來越低,車企從事技術研發的動力不大,畢竟大家都想賤買,沒必要花太多錢去開發技術。
於是,新能源之風吹來,很多車企發現,當一輛車沒有發動機和變速箱時,不僅造車的門檻一下子變低了,而且自己和那些合資品牌之間,技術實力也不再有任何差距, 再加上各地的補貼政策,打造電動汽車在彎道超車。所以,近年來湧現出一大批新能源品牌,但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大量的品牌自然被淘汰,而剩下的車企,無一例外,都在大幅提公升產品力,這也促使更多的人願意選擇自己的產品,銷量越多的汽車, 更多的錢可以投入到產品研發中,形成良性迴圈,甚至一些車企因為有錢,也做出一些好的混合動力汽車。
然而,近年來,好的銷售和高的銷售不一定能帶來足夠的利潤空間,因為銷售額在增長,競爭對手也越來越多。 競爭壓力還沒減,你家賣20萬,我家賣19萬,而且體型比你大,配置比你高。 如何改進它?你不能只是嘴上喊,我們是高階的,我們是奢侈品牌,顧客不會相信的。
因此,大多數車企都會選擇兩條腿一起走路。 首先是推出高階產品,比如抬頭、騰勢、極致氪到比亞迪,高階品牌賣得好,自然大家都開心,賣得不好也沒關係,讓客戶心裡有個**錨點,然後看其他產品,就不會覺得自己有偏頗, 這簡直是一石二鳥的好方法。比如今年4月底的A股上市公司2024年年報,可以發現很多車企的營銷費用比上年增長了好幾倍,而這些費用最終會體現在車價上。
大家的目光都盯著這些新上市的車型,所以覺得國產車越來越貴了,而忽略了整個市場,而忘記了那些老國產車還賣得很便宜,比如哈弗H6,現在8萬多就可以做到。 當然,歸根結底買車畢竟是消費,國產車賣得越多,價格就越貴,至少能給你相應的產品,哪怕是向上,才能搶到之前摸不著的市場,合資車開始優惠, 只是為了不失去太多的市場,我們這些人買車,關鍵是先明確自己的需求,然後選擇合適的車,關於國產、合資、還是進口車,真的重要嗎?
最後想問大家,如果差不多,你會選擇合資車還是國產車?在評論部分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