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聞客戶端記者何勝 記者蔡峰。
2024年的今天,桐廬在縣級設立了第乙個“創業者日”,因此12月27日成為桐廬特定群體的節日。
自2024年以來,“桐廬企業家日”已成功舉辦五屆。 誕生於全縣傳統產業提質提公升的關鍵時期和新興產業加速崛起的戰略機遇期,向全社會釋放出親商護商的強烈訊號。 目前,第六屆“桐廬企業家日”已經到來。 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我們回顧過去,解讀桐廬“雙贏”事業的“密碼”。
乙個應運而生的節日
像咖啡和可樂一樣,“企業家”也是乙個外來詞,它源自法語單詞“entreprendre”,原意是冒險企業的經營者或組織者。 在桐廬,企業家的“冒險”事業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 彼時,九仙皮、白江皮鞋、水封筆、恆村針織、神奧包等塊經濟大放異彩,成為支撐全縣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桐廬企業家一路拓展版圖,將商業觸角伸向全國各地。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以申通、韻達、圓通、中通為代表的通商集團掀起了一股創業創新熱潮,開創了中國民營快遞的先河。
進入新世紀,產業轉型風起雲湧,桐廬企業家緊跟時代步伐,助推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公升級,加快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積極探索視覺智慧型、磁性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走出了一條具有桐廬特色的民營經濟發展之路。
憑著積澱的信心,2024年12月27日,桐廬舉辦了首屆“創業日”活動,在2024年2月第十六屆縣人大三次會議上,縣人大常委會審議了《關於設立“桐廬企業家日”的議案》,並經全國人大代表全體代表投票表決通過, 並決定從2024年起每年將12月27日定為“桐廬企業家日”,作為關愛企業家的重要載體。在洶湧澎湃的大海上,桐廬民營經濟揚帆起航,“創業者日”猶如乙個溫暖的港灣,幫助創業者補充能量,增強自信,從容應對風浪,從容走過逆境。
什麼是“桐廬企業家日”?
如果要給“桐廬企業家日”下個定義,恐怕用三個字來表達就有點單薄了,因為早就是乙個立體化、多維化的概念。
設立企業家“名人堂”、精英榜、新銳榜等評選活動,加強對優秀企業家先進事蹟和突出貢獻的宣傳報道,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
出台“春風系列”企業優惠政策,涵蓋融資專案暢通、為企業貼心服務、商會工作補貼激勵、優化產業專案代理服務等各項舉措,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支援民營經濟創新發展
舉辦“我們的”系列活動,借助“我們的分享會”“我們的挑戰”“我們的名企行”等多重載體,與企業家面對面對話交流,建言獻策,凝聚共識,碰撞出火花,推動桐廬高質量發展;
創辦“同商學校”,邀請行業專家把握桐廬企業發展脈搏,“進軍職業教育”活動,持續深化產教融合,拓展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積累專業人才。 紮實而“硬核”的舉措成為本屆音樂節最鮮明的標誌。
桐廬猶如一粒石子落水,層層蕩漾,用滿滿的儀式感,調動全縣民營企業家的熱情和堅定信心,營造尊重、理解、支援企業家的良好氛圍。
做生意就是“贏生意”。
高素質的企業家歷來是城市的稀缺資源,只有企業家有競爭力,城市才能有競爭力。 當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桐廬作為深耕的“發展中心”時,我們不禁要問,扎根於桐廬,創業者看重什麼?
如果說桐廬產業發展的趨勢和潛力是吸引企業留下來的“硬實力”,那麼如何讓企業共同成長,就要靠營商環境的“軟實力”。
務實的桐廬,在“創業日”設立之初,就下定決心將營商環境打造成365天服務,並實施招聘。
吉利動力電池專案效果圖。
桐廬開啟“落地起步”模式,杭州永駿智慧型裝備年產150臺高階精密數控磨床生產專案僅用3小時即可完成“五證”;吉利動力電池重大產業專案在24小時內完成施工圖審核和“五證同時”,成為我縣施工圖預審最快的專案。
桐廬形成了一套政策迭代、空間優化、能級提公升、融資順暢、人才引進育人等一整套措施,為各類市場主體在桐廬投資發展營造更好的政務環境、法律環境和市場環境。
政務服務增值改革是優化改善營商環境的“改革一號工程”的牽引力,企業急需、務實有效的政策措施也在不斷迭代,新一輪“春風”政策陸續出台加快拓展“徵地建設”模式;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設立“通創投”等;優化......人才住房、醫療衛生、子女上學等“關鍵小”服務場景
在桐廬,營商環境從抽象的主觀觀念變成了有形的存在,而這塊“金色招牌”在桐廬擦拭敢於創新的實踐中越發閃耀。
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的創新舉措,讓桐廬贏得了越來越多的企業落戶。 3月11日,繼吉利動力電池之後,總投資約8億元的吉利稜鏡全息專案落戶桐廬,預計投產後5年內累計產值達40億元9月8日,中電電子長三角總部及產業基地專案與桐廬簽約,總投資約50億元11月4日,總投資超過100億元的環球新材料亞太總部及表面效能材料研發生產基地專案落戶桐廬......僅今年一年,桐廬就已落戶1億元以上專案39個,10億元以上專案 6個。
“桐廬企業家日”的背後,是以城市之名致敬,是行業繁榮的信心,是經商之道的生動體現。 從“生意”到“贏生意”,不僅是目標,更是路徑,桐廬的“密碼”就藏在這裡。
*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