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中小企業的智財權如何從專利變為紅利?
作為全球智財權領域頗具影響力的盛會和展示中國智財權產業發展的重要舞台,第十屆上海國際智財權論壇作為聚焦中小企業智財權轉化與運用的壓軸分論壇,也給出了實踐經驗和建議。
上海智財權應用的六條路徑。
上海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智財權學院院長袁振福擔任分論壇主持人。 他在開場致辭中指出,隨著企業智財權積累的快速增加,加上整個行業的需要和競爭的需要,智財權的運作逐漸受到關注。 如今,智財權已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合法權利,而是成為一種競爭工具,形成了一種商業資產,甚至是一種戰略資產,是產業與企業合作的紐帶。 在這個過程中,智財權從注重保護發展到注重利用,智財權保護本身也會促進智財權的運用。
對於企業智財權轉化運用的路徑和發展現狀,上海市智財權局智財權應用推廣處處長孔元忠在分論壇上表示,智財權保護是一門“外語”,運用智財權是一門“中國語言”, “世界上沒有乙個國家會提出其他國家使用智財權的要求”。 但是,它將要求保護其他國家的智財權”。 那麼,從整個智財權工作的五個環節來看,創造、管理、保護、服務、應用、應用是最終目標;從當前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程序來看,應用已被置於發展的戰略方向,因此如何將我國龐大的智財權資源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和市場價值是乙個巨大的課題。
孔元忠認為,智財權如何將專利轉化為紅利,離不開商業化的運作。 在上海,推動企業專利轉化應用的幾條路徑已經非常清晰。
首先,是企業專利技術的產業化。 今年10月,**辦公廳印發《專利轉化與申請專項行動計畫(2023-2025)》,明確提出要通過專利產業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 通過盤活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利存量,將這些存量專利轉移轉化給中小企業,從而降低中小企業的成本,縮短創新時間。 這是乙個系統性專案,今年上海推出了專利產品申請系統。 下一步,國家將對專利密集型產品進行評價,量化智財權產業對國民GDP增加值的貢獻。
據統計,智財權密集型產業對GDP增加值的貢獻率在美國為24%,在歐盟為17%,在中國為13%。 下一步,我們需要衡量乙個企業的專利水平,不僅僅是從幾個數字和幾個專利,而是從專利技術產品,特別是專利密集型產品。 企業是否為專利密集型企業,取決於園區是否為專利密集型園區......產品的專利和行業都會有相應的統計指標。 孔元忠提出,企業要重視專利產品的備案工作,專利密集型產品的評估和後續相關方也會給予必要的經濟獎勵和補貼,以獲得國家專利密集型產品的認定,並在採購、產業支援、資金支援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
第二條路徑是牌照轉讓,“要注意牌照和轉讓的區別,我覺得不轉出去很容易,尤其是中小企業,要慎重選擇各種模式,而且有開放的制度。 企業對牌照轉讓費的收取是企業盈利的乙個組成部分,也是企業需要重視的。
第三條路徑是投資股票,即通過技術和資本。
四是自有產權經營。 截至今年10月,上海智財權質押金額已超過200億。 近年來,上海推進智財權金融政策建設,各區對部分區質押融資、保險費、補貼等實行50%的優惠,即“三補”政策在市級層面,還對20多家商業銀行給予了財政激勵和補貼,建立了分散的補償機制和保障,迅速推動了智財權金融的發展。
第五種模式是智財權創新,主要是指與主營業務相關的發明專利。 “有些是因為智財權問題而終止的,智財權問題之後是IPO。 智財權是智財權。 孔元忠認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主要問題是權屬不明確,包括技術的先進性,或者下一步技術開發投入不明確,很多專利與主營業務無關。 去年,上海在浦東設立了面向科創板掛牌企業的智財權服務站,為企業提供上市前的智財權輔導,“為大家做體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幫助企業上市募集資金”。
第六個渠道是智財權的運用,包括商標品牌建設或企業商譽建設。 “現在有很多企業將品牌建設納入營銷範圍,這是乙個很大的錯誤方向,品牌背後的真正核心是智財權,希望通過智財權的高附加值來創造品牌的高溢位價值。 孔元忠提醒,商標和品牌不能混淆,乙個是法律概念,乙個是市場概念,品牌的背後不是簡單的濃縮標誌,而是公司技術能力、產品質量乃至企業文化的綜合標誌。 消費者的認知和情感可以放在品牌中,作為使用商譽智財權的一種方式。
企業對智財權的運用是全方位的,包括智財權、技術、資訊、智財權資訊的運作,而不僅僅是許可的轉讓。 孔元忠提出,利用智財權這一無形資產。
企業面臨的挑戰和實際經驗。
卡斯柯訊號智財權總監袁靜表示,智財權最終要轉化使用,才能體現智財權的價值。 目前,國內大部分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高附加值產業出口方面相對薄弱,導致中國企業優質智財權資產產出相對較低。
袁靜以軌道交通行業為例,表示企業在出口產品時會遇到一些標準約束,比如出國,尤其是去歐美標準的時候,企業需要修改大量的介面,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產出多為一些低價值資產。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企業要想在國際合作中逐步提公升市場影響力,就必須大力推動智財權保護國際標準和規則的建立。 “比如,我們在出口產品的時候,會同時把中國標準出口到國外,希望國內標準能夠嵌入國外標準,從而實現國內外標準的融合,促進國際交流中的合作。”
另一方面,袁靜坦言,智財權資產的估值和定價一直是企業面臨的難點之一。 企業在行業內引進了大量高價值、前瞻性的技術,但通常很難評估其智財權,包括預測行業前景。 由於我國專業智財權評估機構還存在一些不足,包括專業人才隊伍,智財權的現值與實際市場價值存在較大偏差,導致智財權上市後的交易量非常低。
現在我們迫切需要大量的智財權交易和運營平台,一批智財權評估專業團隊和人才,幫助我們攻克智財權評估的障礙和困難。 袁靜認為,這也是當前數字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上海西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陳超表示,智財權或專利的工作不應該交給專門的部門或專門的專利律師來解決,而應該與公司各部門聯合起來。 例如,大部分的專利產出是研發部門從日常的技術工作和創新中發現許多新方法和技術,從而成為公司的有價值的產品。 為此,在公司內部,CEO牽頭成立了專利委員會,召集了各方專家和監事,從源頭上控制專利產生的過程,從專利產生方面入手,而不僅僅是專利申請後的篩選,“專案立項後,我們會把專利或智財權的產生放在整個專案過程中進行管理。
上海鑫龍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魏亮分享了中小企業提公升智財權價值視覺化的經驗。 她表示,通過IP視覺化,可以對大量的IP資訊進行整合和分類,從而更直觀地了解IP的相關資訊。 智財權視覺化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包括專利、商標、運營等,中小企業如何進行智財權視覺化可以從服務貢獻、業績貢獻、榮譽貢獻和政策資源四個方面入手。
星環資訊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總裁孫玉華提出,企業所有的專利技術和創新根源都來源於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因為他們在員工的晉公升中設計了一整套標準和模式,讓專利和創新融入到他們的年度工作中。 “我們不會定義今年必須完成多少專利申請,而是會讓專利申請自然而然地發生,當我們完成這一系列的技術攻關時,產品已經在市場上得到了驗證,這些專利成熟後會進行提煉,作為公司在科技行業的乙個合理、有效和新的起點。” 簡而言之,整個過程是營銷、銷售、許可和研發的整體團隊相互合作的過程。 他們總是將人力管理的成本視為最重要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