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年底和年初是回顧和期待的時刻。 在過去的一年裡,社會經歷了各種發展,每個中國人的生活都發生了各種變化,而這些變化的背後,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實踐。
為此,《環球時報》推出一系列面向普通民眾的中國式現代化“願望清單”,從“更具體的共識、更有活力的鄉村、更有想象力的創新、更均衡的教育、更有尊嚴的老年、更有自信的安全感、 更加自信的文明“,向普通人展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的經歷、故事和夢想。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化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之路。
本文是“願望清單”系列的第一篇,講述了福建寧德市乙個船民家庭在海上生活後“上岸”,許願繼續譜寫繁榮的篇章,為陸地上的美好新生活而奮鬥的故事。
從與大海搏鬥,到依靠大海,再到靠海興旺。
這是我的寶貝!”
一張泛黃的報紙,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的海水養殖戶林才,用塑膠袋裝了22年。
本報畫報中的六張全家福,簡要勾勒出今年林彩仙49歲前半生的軌跡:2024年,家中老三的林彩仙與家人一起住在一艘小船上,一家六口常年流浪在海上, 以捕魚為生。2024年,林才一家在**“福利工程”的支援下搬進了兩棟35平公尺的新房。 2024年,為了早日脫貧,林采枝跟著哥哥在海上養殖了1000尾大黃魚苗。
告別風雨飄搖的天篷船,過著“腳踏實地”的生活後,2024年,林家又添了新的叮噹。 三年後,根據綠色發展的方針,林彩芝用綠色環保的新材料取代了海水養殖網箱。
這也是我的寶貝!今年剛剛頒發的最新水灘水養殖證書,嗓門洪亮的林才賢難以掩飾自己的激動之情。 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業界的支援下,“我心裡更有信心了!我想賺更多的錢,養更多的黃魚,過上更好的生活。 ”
在林彩慈一家居住的后嶼村,漁民們剛搬下來時寫的“愛家鄉,愛衛生”的標語至今仍儲存在水泥牆上,這是林彩慈上岸的原始記憶。 而現在,他記憶最深的,是***在2024年新年賀詞中說的那句話,“今天的中國,是乙個夢想紛紛實現的中國。 這句話整齊地貼在村委會裡。
在廣東、福建等華南地區,有一群人,他們的祖先世代靠沿海水域捕魚為生,幾代人都住在小木船上,生活條件極其艱苦。 家在船上,船就是家,“家船”既是避難所又是生產資料,捕魚勞動在船頭甲板上,船艙是家庭的臥室和倉庫。 過去,這個沒有財產保障、沒有生命保障、沒有教育保障的“三不”群體,都渴望在岸上安頓下來,有尊嚴地生存下去。 林彩仙一家曾經屬於這個群體。
在家門口,在碼頭邊,在漁筏上,林采枝聽了很多像他一樣的鄉親在岸邊“落家致富”的故事。 他知道有很多人對他們非常關心,他們特別貧窮。 在這些故事和願望中,有無數中國人對脫貧的執著,對鄉村振興的希望,以及他們為一步步將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圖景變為現實所做的努力。
結束海漂'活富',我要繼續書寫陸上富足的新故事“,林才許下了這個新年願望,簡單、簡單、充滿希望。
從風雨飄搖到腳踏實地。
岸邊,林采仙一家人眼裡還盯著大海。
過去,漂浮在海浬是聽天由命,但現在出海是辛勤勞作和收穫的一生。 林采枝說。
登上后嶼村碼頭的“海上計程車”小快艇,駛向養殖區,沿途一條條漁排綿延不絕,一排排養殖網箱整齊排列,萬畝“海魚場”呈現出忙碌有序的勞動景象。
林采慈高興地和大哥林芳存打招呼。
在海上,林芳村和林採枝距離對方的漁排有5分鐘的路程。 林芳存從事龍鬍子的修煉,月收入4000多元林采賢從事黃魚養殖,家裡年收入5萬多元。 兄弟倆黝黑的臉上露出的天真笑容,寫得心滿意足。
福建的冬天很少,兄弟倆見面時,乙個穿拖鞋,乙個穿膠鞋,而且不穿襪子,這是他們從家裡船上帶下來的習慣。 “過去,乙個船長**公尺住在乙個6口之家,吃喝玩樂都在船上,孩子們沒有衣服穿。 回想起過去的艱辛和窘迫,林才顯十分感慨。
一天就是一天,**敢說夢想“,林才智說。
2024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帶領當地群眾整體搬遷上岸。 各有關部門根據漁民的生產生活習慣,繼續全力解決各類土地稅費、建房補貼、船民分期償還剩餘建設經費等方面的難題,徹底解決了本世紀初船民隨家屬安置的問題。
從此,當地**對岸邊更加重視。 為船民提供技術培訓,解決他們在生產創業中的經濟問題,並逐步推進定點幫扶,從而幫助上岸的漁民徹底撕下千年絕對貧困的標籤。
隨著收入的增加,后嶼村大部分戶戶已經從30平方公尺左右的單間擴大到兩三層的小樓。 面對部分村民家屬增加導致居住空間不足的窘境,新安鎮投資約110萬元,利用當地學校舊址建設互助孝食堂和老人安全屋。
岸上,林芳村和林彩仙一起住在一棟三層樓的二樓,挨家挨戶。
林采枝希望今年的黃魚能賣個好價錢,“房子三樓裝修好了,花了更多的錢擴大養殖。 ”
兄妹四人還計畫在春節期間再拍一張全家福,把乙個“新生寶寶”裝在塑膠袋裡。
從盼望光明到照亮他人。
江成才一生許下過很多願望,但他笑著說,他目前最迫切的願望是“**成功”。
這位來自夏七村的56歲退休志願講解員個子不高,但背脊總是挺得筆直。 很難想象他是乙個彎腰的船夫,在狹窄的船上生活了很多年。
過去天氣好的時候,天氣好的時候全家人都會挨餓。 父母擔心孩子會落水,於是用繩子把我們緊緊地綁在船上,運氣不好的時候,船翻了,家也不見了。 江成才告訴《環球時報》。
現在我什麼都有吃,我的心很寬,我的身體很胖,水平發育。 他打趣道。
從記事起,江成才就一直住在船上,為數不多的快樂時刻之一就是在風平浪靜的夜晚躺在船邊看天上的月亮和岸上的燈光。
父母給他取名成才,希望他能擺脫以前的艱苦生活,但在三十歲之前,江成才的願望只是有一天能像岸上的人一樣生活,有房子住,家裡有一盞暖燈。
江成才還記得2024年他搬上岸的第一天。 一家六口人背著破棉絮、鐵鍋等物品,住在夏七村下七路136號。 房子裡有**捐贈的彈簧床和液化氣灶。
目前,江成才喜歡在空閒時間帶遊客在家鄉逛逛,一排排黃牆紅瓦的小樓散落一排,不遠處的碼頭上滿是漁船。 街對面的集市上,上岸批發賣海鮮的船民的哭聲和顧客掃瞄二維碼繳賬的公告交織在一起,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12月14日,江成才參加全市“人談年”演講比賽,講述自己從“沒地沒錢、沒文化”到養殖業第一桶金的轉變,隨後帶領30多名村民從事樁基建設專案, 從“無處住”到為更多人蓋房”。
我想告訴更多的人,過去被歧視的船民不是一無是處,我們也有夢想。 ”
江成才也想把對村鎮幹部的感恩告訴更多人。 “上岸後,村民們沒有錢'找秘書',沒有工作'找秘書',甚至'找秘書'幫孩子取名字。
在各級幾代幹部的關心和幫助下,夏七村漁民人均年收入從2024年的不足1000元增加到2024年的30360元,村集體收入從零增加到63萬元。 豐富的“口袋”,也是豐富的“頭腦”。 這個村里有95人是文盲,現在有290多名大學生。
從崎嶇不平的道路上創造輝煌。
34歲的夏祁村黨支部書記陳玲欣喜地看到,夏祁村、后嶼村等“水生村”的名氣越來越大。
陳玲也是連家船民的後裔。 2024年,在北京工作的陳玲聽說村里有文化人才回鄉工作的需求,於是毅然辭去了公司高薪工作,回到家鄉投身鄉村振興事業。 在他長大的地方,這位第一代歸國大學生積極帶領村民修建了一條海鮮街,並建立了乙個船民可以安心勞作的福美村。
我們這一代人見過船民“往下走”,他們上岸了,心也上岸了,希望能真正帶領大家實現從“生活下去”到“富起來”的飛躍。 陳玲告訴《環球時報》。
如今,不僅青年大學生回老家創業,夏七村也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和學習團,甚至外國元首和大咖也來到了這個原本不起眼的小漁村。
2024年9月,尚比亞** 哈凱恩德·希奇萊馬在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訪問了夏七村。 “我認為這也是推動乙個國家發展的另乙個例子,不是為了乙個特定的群體,而是為了所有人的福祉,這是至關重要的......我了解到,中國領導人親自推動改善國內其他地區有需要的民眾的處境,找到問題的根源,幫助船民上岸安居樂業,幫助他們走出無常居、收入微薄的困境。 我對我的同事們說,我希望你們小心一點,與我們國家的狀況有關。 在接受**採訪時,希奇萊瑪感慨地說。
在各種交流活動中,陳玲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越來越自豪,他知道,自己參與寫作的船民們的實踐,就是在向世界詮釋中國現代化的獨特道路。
在他眼中,大海還是原來的大海,但昔日的苦難之海早已變成了財富之海;在這片大海面前,曾經在舊時代被歧視的漂泊者重生,平等分享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成果,擁有追求幸福、創造財富的內生動力,為岸邊的家鄉增光添彩。
船民們上岸了,脫貧致富,但新的願望剛剛許下,新的故事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