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超過80%的儲能公司可能會死亡,或者至少會冬眠。
一位國際新能源公司負責人,日前在與觀察網公司頻道的交流中對儲能市場做出了這樣的判斷,他進一步表示,根據新儲能裝機規模和投標**簡單計算可以看出,目前市場整體規模在1000億元左右, 除了華為、陽光電源等龍頭企業外,剩下的蛋糕“或許能夠支撐這個行業生存的200家企業,但現在註冊的儲能企業數量已經達到了100多家000. ”
觀察網還發現,還發現了工商登記資訊目前,我國在運營的儲能企業總數已達15家90,000其中,2024年新增企業68516家,2024年1月以來累計新增企業數量達到10家6萬,這意味著過去一年左右有三分之二的市場參與者湧入儲能賽道,與儲能市場的絕對增速相比,雖然速度也很快,但仍然相形見絀。
需要強調的是,儲能市場如此多的新玩家,並不是均勻分布在抽水蓄能、液流電池等細分方向,而是集中在鋰離子電池的短期儲能方案中這進一步凸顯了當地新型儲能供需失衡的問題。
據Infolink等國內外機構統計,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儲能電池出貨規模約為143個8GWh,其中122GWh用於大型和家庭儲能2GWh,216GWh,從季度表現來看,第三季度環比增速僅為9%,此前行業對儲能裝機潮的預期已經落空,而第四季度預計“僅”環比增長13%左右,全年儲能電池出貨量預估從210GWh小幅下調至203GWh。 中國作為核心市場,在第三季度,由於外部需求下滑和終端使用者的觀望出貨量環比下降10%。
供需側的失衡,催生了朋友圈發合同挖牆腳、一招競標數百家企業等一系列市場“怪態現狀”,儲能中標也持續下滑, 11月2小時、4小時儲能系統投標價格跌破1元瓦時,儲能電池市場均價跌破0元5元Wh大關,進一步導致終端使用者推遲競價和等待,加劇了供需失衡的相互反饋。
難怪儲能市場的供需雙方似乎在南北半球,風電一體化需求端的光儲如火如荼,供應端正在掀起寒冬,儲能廠商之間的一場魷魚遊戲才剛剛在這個冬天拉開帷幕
電池百人協會理事、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院長吳輝在接受觀察者網採訪時表示,首先,從產業生命週期來看,儲能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與幾年前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相提並論。從去年開始,包括家庭儲蓄在內的大量儲蓄已經釋放了大量資金,所以我認為未來快速工業化的程序還會繼續。 不過,吳輝也指出,新型電化學儲能並不是乙個孤立的市場,儲能電池和動力電池具有相當明顯的通用性“所以要把這兩個行業放在一起看,因為很多做動力電池的生產線也在做儲能,當然也有一些企業專門定位儲能電芯。
基於這樣的市場間聯絡,不僅動力電池頭部廠商願意在儲能領域擴大布局,加強市場協同和規模經濟,更多一直無法實現裝車的二三線動力電池廠商也被視為救命稻草,在動力電池廠商集體湧入儲能市場的情況下, 儲能行業格局遠未進入固化階段,市場集中度也可以直接出局,2024年前三季度儲能電池前五大廠商(寧德時代、比亞迪時代)億緯鋰能、瑞普蘭君、廈門海辰)CR5約為728%,明顯低於動力電池市場。
展望2024年的儲能市場,需求整體趨勢依然清晰,2024年前後儲能電池出貨規模將超過TWH大關的行業共識並未鬆動,但即便市場復合年化增長率(CAGR)仍能維持在30%甚至40%的水平, 恐怕還不足以消化現有的鋰電池產能規劃,據某知名電池材料企業統計,2024年全球鋰離子電池在建、在建和計畫產能累計已達4個69TWh,相當於2024年鋰電池總需求的12 次其中僅中國企業建成產能1家4twh。
吳輝也向觀察網指出,儲能領域的供需失衡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需求其實是大家判斷的比較準,像電網級的大儲能,包括中國、美國、歐洲,尤其是英國,都會有非常大的需求, 這有目共睹,像歐洲,包括澳大利亞,日本這些地方的家庭儲能市場也存在,所以需求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大家看到這個需求,給出了更高的期待,這樣供過於求確實很快就會出現,綜合動力和儲能電池,如果說計畫產能建成的話,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出現過剩的局面,當然,系統整合是由於輕資產操作只要有市場,就會很快形成供給,沒有市場也能很快消失。”
在國內市場成為“紅海”的情況下,美國等海外市場普遍寄予儲能廠商厚望,依託中國第一鏈的成本控制能力和產品迭代效率,從系統整合商到電芯製造企業都有不少出海的成功案例, 據境外機構監測,2024年,在鋰電池儲能系統整合商中,陽光電源已成為全球市場份額最大的企業。阿特斯等具有渠道能力的企業在北美市場表現尤為突出,至於歐洲市場,比亞迪當年的份額已經達到17%,而Fluence和日本電產則僅“一步之遙”2024年資料發布後,中國廠商將帶來更多驚喜。
不過,吳輝也提醒,美國市場的非商業風險需要關注,“美國儲能市場空間肯定非常大,僅次於中國市場,尤其是在儲能領域,但我認為海外,尤其是現在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對中國企業有一些限制, 我認為這裡還存在很大的挑戰“,同時,目前儲能企業在北美市場經常宣布多年鉅額合同,也存在政策風險,”如果國內企業海外的這些意向協議條件發生變化,未必會執行,比如政策的影響, 如果拿不到補貼那麼可以肯定的是,海外儲能專案不會使用國產電池,而且如果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比如美國電池廠商的增長,也可能會發生變化,所以這種長期有意的訂單,應該說對雙方都沒有太大的約束。”
值得一提的是,電網側仍有多種新型儲能技術路線在競爭,尤其是在美國市場,隨著《通脹削減法案》45V條款對綠色氫氣補貼細節的明確,其與綠色電力直接供應和當地消費的繫結,疊加在每公斤電解氫最高3美元的補貼上, 足以改寫相關專案的商業模式,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引發美國儲能行業參與者在技術路線選擇上的重大變化。
通常在需求端沒有靈丹妙藥的情況下,儲能行業供給側的洗牌可以說已經不可避免,但具體的清場路徑還相當不確定,在吳輝看來,面對當前儲能新興產業的週期變化, 主管部門已著手完善儲能行業標準體系建設,著力營造公平競爭環境,為市場機制發揮優勝劣汰作用奠定基礎。
具體到企業層面,降本增效、開源、節支無疑已成為共識,不同企業的做法差異很大,但吳輝表示,整體來看,如果企業本身沒有足夠的造血能力通過控制現金流和地方補貼可以持續一段時間,但如果市場壓力持續,那麼將有大量無效產能面臨退出市場 “雖然海外估值可能沒有國內A股給出的那麼高,但很多儲能企業,無論是電池還是系統整合, 他們背後有很多資本,至少上市後,他們也可以給資本乙個交代,所以這樣的案例應該會多一些。
無論如何,非常規供給爆發導致的供需失衡,讓進入博弈的企業在儲能高速增長的賽道上感受到了嚴峻的生存壓力,是一場從產業層面大洗牌的“魷魚遊戲”優勝劣汰的洗牌無疑將進一步倒逼儲能產業鏈降本增效,當新的產業週期勢必如期到來時,儲能產業從商業模式到精益製造重生,勢必成為中國製造的另一張靚麗名片。
開始計畫我的 202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