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平時有沒有疑問——
很多人每年都會進行一次例行體檢,體檢報告不錯,但為什麼有些人還是突然確診癌症,到發現癌症的時候,往往已經到了中晚期呢?
我們普通人有沒有辦法預防癌症,或者有辦法在癌症發展到中晚期之前及時發現和**?
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癌細胞是“不朽的”。
癌症,也稱為腫瘤,起源於人體自身組織中的細胞,它們不受控制地生長,並可能轉移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正常的人體細胞是有一定壽命的,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能任其生長,而當細胞老化受損時,它們接收到乙個“訊號”,接收到乙個“訊號”後死亡,這種“生死調節”是由細胞攜帶的特殊基因片段來控制的。
這些訊號在腫瘤細胞中發生改變,因此它們可以無限生長。
表1 正常細胞與腫瘤細胞
圖1:正常細胞和癌細胞的壽命(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為什麼有些人每年都去做體檢,發現腫瘤時還處於晚期?
腫瘤早期和中期幾乎沒有症狀。試想一下,當乙個人感染肺炎時,會出現咳嗽、咳痰、發燒、胸痛、乏力等症狀,這些症狀是免疫系統發現病原體後產生的免疫反應,可以理解為這些病原體很容易被免疫系統識別。 而癌細胞可以通過隱藏自己或釋放一些“訊號”來做到這一點。,使身體的免疫系統對它們視而不見在不知不覺中,眾神生長、傳播和轉移。
我們現在能及早發現的腫瘤包括乳腺癌、甲狀腺癌、胃腸道癌,這是因為:其中一些腫瘤生長在身體表面並且很容易發現,而另一些則可以通過內窺鏡“看到”來檢測。 由於常規檢查,腫瘤難以及時發現還有其他原因,包括:
如胰腺癌、腎癌等)位於身體深處,或者因為生長區域在神經上沒有被感知,因此不會引起明顯的不適或輕微症狀,無法通過體格檢查或檢查發現
如白血病、小細胞肺癌)。增長速度極快,在幾個月內達到高階階段,定期體格檢查間隔(如1年)不能早期診斷;
例如,神經膠質瘤、肉瘤)可能只是頭痛、身體疼痛等症狀很容易與其他良性疾病混淆,導致延遲就診。
除了例行檢查,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所以目前我們能夠通過降低總體癌症死亡率的有效篩查方法是的
乳房X光檢查(適用於40歲以上的女性);結腸鏡檢查(45歲以上的人);HPV + 宮頸細胞學檢查(21 歲以上的女性)。
篩分罐降低特定人群癌症死亡率的方法是的
胸部低劑量CT(中高危吸菸者);胃鏡檢查(40歲以上的東亞人);甲胎蛋白+肝臟超聲(B型肝炎、C型肝炎患者);EBV-DNA(華南地區40歲以上);PSA(50 歲以上的男性)。
這些措施加在一起,可以使三分之一的癌症患者得到早期發現**。
圖 2:早期和晚期檢測到腫瘤的患者的 10 年生存率(日本國立癌症中心)。
什麼原因導致癌症?可以預防嗎?
癌症除外很難找到除了它的特點外,人類之所以仍然難以完全戰勝它,還體現在它身上很難“預防”。例如,預防新冠原毒株,就是通過居家、社交距離、安全防護、疫苗等聯合措施,有效抑制感染。 然而,腫瘤的病因非常複雜,從本質上講,腫瘤是人體細胞中遺傳物質(基因)儲存資訊的錯誤(突變),因此具有“表1”的特徵,損害人體健康。 簡而言之導致這一過程的原因可分為兩類,其中一類是:天生,另一類是獲得性形成
1.與生俱來
與生俱來的基因突變來自父母,通常會導致遺傳性腫瘤的高發病率這些腫瘤約佔所有腫瘤的 10%-20%。
2. 後天形成
獲得性突變和吸菸、輻射、病毒感染、大氣化學汙染、肥胖、荷爾蒙、慢性炎症和缺乏身體活動這些因素是相關的。 此外,腫瘤最容易發生的年齡是:65歲以上此時,隨著機體機能的減弱,遺傳物質產生的累積誤差增加,機體“糾錯”能力下降,因此也是腫瘤高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人是這麼說的。過去沒有那麼多癌症的原因是人們沒有現在活得那麼久“.
更複雜的是,腫瘤的發生基本上是上述多種因素的積累,單獨避免乙個或幾個因素並不能完全阻止腫瘤的發生。 想一想,我們可以避免上述所有原因的機會有多大?因此,根據目前的資料,大約40%的腫瘤是可以預防的:下圖顯示,只要不抽菸、體重合理、飲食健康、不飲酒、保持活躍,如果接種B肝疫苗和HPV疫苗(女性),可以顯著減少相關的肺癌、結腸癌、乳腺癌、肝癌、宮頸癌、前列腺癌。
圖3 腫瘤的危險因素(美國癌症研究協會)。
對於無法有效篩查和預防的腫瘤,應該怎麼做?
除了極少數人體部位(如頭髮、指甲、晶狀體、耳膜和牙齒等)不長腫瘤外,身體其他部位都會長出腫瘤,因此症狀多種多樣且奇怪如果這些症狀在出現後沒有好轉或消失,那麼是時候讓你的醫生檢查了:
疲勞。 能夠感覺到**下的結節或異物。
體重無緣無故的減輕或增加。
排便和排尿習慣的改變。
持續咳嗽或呼吸困難。
吞嚥困難。 聲音 嘶啞。
*變化,如變黃、變黑或變紅,**永不癒合的潰瘍,**變化的痣。
飯後持續腹部不適或消化不良症狀。
持續性、不明原因的肌肉性關節疼痛。
持續、不明原因的發燒或盜汗(當床上用品溫度合適時,出汗會在夜間浸濕內衣)。
不明原因的出血或瘀傷。
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美食美產,身體健康
*:《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