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烏克蘭軍隊的“夏季攻勢”已經完全停滯,但烏克蘭前線的壓力仍然有增無減。 據前線記者報道,10月俄羅斯在阿瓦迪夫卡和馬林卡加強攻勢後,烏方匆忙組織防衛力量,急需大量士兵和裝備支援。 烏克蘭** 澤連斯基已前往美國和歐洲國家遊說軍事援助盡快到位,但徵兵問題已成為一大難題。 不久前,基輔以涉嫌腐敗和幫助人們逃避兵役為由,將該國所有徵兵辦公室的負責人免職。
與此同時,美國媒體《紐約時報》也發表了一篇罕見的文章,揭露了烏克蘭在徵兵過程中發生的一些“強迫事件”,並從中立立場駁斥了烏克蘭的行動。 文章開頭提到,烏克蘭情報部門負責人布達諾夫對目前的徵兵情況非常不樂觀,因為在衝突的前半年,烏克蘭幾乎徵召了所有想打仗的人,現在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不想打仗。 新徵召的士兵由於各種原因無法戰鬥,甚至許多人認為這“不是他們自己的戰爭”。
因此,當不可能“自願”這樣做時,當局會試圖以自己的方式補充部隊的供應。 美國媒體透露,烏克蘭當局的徵兵方法不僅限於將男子從街上拉下來,強迫不適合在戰爭中服役的人,以及使用武力恐嚇他們帶他們去徵兵。 文章列舉了幾個例子,手臂骨折的店主葉菲緬科在看醫生時被幾名身份不明的男子強行拖進車裡綁架,然後在晚上設法逃離徵兵辦公室——他是幸運兒之一,大多數失蹤男子都沒有音訊。
《紐約時報》為這篇文章採訪了二十多位律師和士兵家屬,證實了烏克蘭確實存在“暴力招募”的事實,將其歸類為法律模糊、殘酷的戰鬥、人數增加和腐敗。 然而,各行各業更關心的乙個問題是:之前非常支援烏方的美國,現在是否開始曝光烏軍徵兵的黑幕事件,這代表了美國“上流社會”的集體轉向,給美國帶來了變化。 再加上美國以各種理由推卸對烏克蘭援助的數百億美元賬單,一切都對烏克蘭並不“友好”。
烏克蘭總司令扎盧日尼對徵兵問題表示不滿,認為澤連斯基更換徵兵部門負責人太倉促了。 扎盧日尼指出,前任負責人經驗豐富,能夠有效地招募新兵,而現任負責人並不專業,給烏克蘭的徵兵行動帶來了問題。 有評論員指出,澤連斯基的“永動機”依靠西方的軍事援助和財政支援,以及國內的年輕人,兩者的結合可以塑造烏克蘭堅決抵抗俄羅斯的形象。
然而,現在西方的支援不再得到資助,烏克蘭的徵兵醜聞讓澤連斯基看起來像是完全被“背叛”了。 值得一提的是,澤連斯基罷免徵兵辦公室負責人的舉動也引起了扎盧日尼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