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家 訊樂山12月17日電(記者李菊濤圖片報道)寒冬時節,青衣江畔的夾江千佛岩,乾涸的東風堰幹渠,工人們如火如荼——今年10月,青衣流域樂山灌區“十四五”延續現代化工程啟動, 東風堰灌區成為規劃改造的五大區域之一。
東風堰幹渠改造工程現場。
連日來,東風堰防護服務中心主任溫志勇一直在灌區主渠之間奔波,反覆檢查工程的建設進度和改造情況。 他擔心自己無法在“視窗期”完成灌溉,也擔心自己會“傷害”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
360多年來,政府和私營部門共同管理著這個“世界遺產”。
東風堰位於長江支流清義江嘉江段左岸。 自古以來,青衣河沿岸的農業灌溉就發達起來。 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元年(公元2024年),時任嘉江縣長的王世奎率士魁在青衣河左岸的竹石長籠中築堰引水。 之後,堰幾經改名,最後叫東風堰。
溫志勇介紹,在360多年的長河發展中,東風堰歷經洪澇旱,運河源頭不斷向上移動,但工程體系不變,不斷發揮著灌溉、排水、城市防洪和城市環境用水的作用, 並成為川蜀地區沿江無壩引水自流工程的典型代表作品。2024年,東風堰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成為全省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東風堰灌區(根據夾江縣水務局)。
如今,東風堰農田的灌溉面積已從建堰之初的7500畝增加到7畝67萬畝,覆蓋夾江縣沐城鎮、洛城街道、青衣街、黃土鎮、贛江鎮。 在灌溉區,不僅是糧食作物,水果、藥材、蔬菜等經濟作物也不斷“出圈”,帶動當地民眾增收致富。
古堰為何要治民,為何延續至今? 溫 Zhiyong解釋說:“東風堰有乙個協調政府和私營部門的管理系統,它是關於不間斷的聯合維護。 他介紹,東風堰灌區分為5級渠道,總長度400多公里,按照傳統修繕,主幹和支渠由首期投資,水管單位負責維護,鬥、農、毛三級端渠由當地村民按規定施工。
東風堰文化展覽館旁的主運河正在建設中。
東風堰修繕的記錄可追溯到道光二十八年(公元2024年)。 在東風堰水文化展廳,展覽由當時東風堰周邊的村民起草,鐫刻在一塊“九堰條例公談”的石碑上。 《條例》確立了堰修養管理中的“官民共同管理”,約定每年正月十一設堰,直至清明開堰。
於是,年復一年,一年一度的修繕成了當地村民的“專屬記憶”。 村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江麗萍至今還記得小時候村里大人汗流浹背的熱鬧場面。 作為外來的女婿,任學軍也參與了10多年的修繕工作,“不管是籌資修渠還是疏浚,大家都很活躍,畢竟是從老百姓那裡取來的,用在老百姓身上!”
攔截“年度維修”。
讓百年老堰“延年益壽”。
在依託東風堰的千佛岩下,青衣流域樂山灌區“十四五”延續現代化工程正在“掛圖上戰鬥”。 作為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東風堰擷取年度檢修,可謂“大不了”。
翻新工程正在加緊進行。
根據改造工程示意圖,東風堰區建設範圍涉及主幹渠、登溝支渠、河西支渠、門檻堰左支渠、門檻堰右支渠、蘇灌水庫排水渠幫浦站、抗旱渠幫浦站等。 專案任務表明,將繼續以建設配套設施和現代化為中心,對側壁(坡)和底板進行生態襯砌和改善,通過修復使渠道配水能力達到設計要求,從而實現渠道的防滲、粗糙和增長速度, 減少輸水損失,消除建築物安全隱患,增強工程水流、防洪、洩洪安全穩定,保證灌區需水量。
我們於10月30日停止供水,施工隊已在現場工作乙個多月,工程進度已達40%。 溫志勇表示,由於時間緊迫,任務繁重,他們要求施工方抓緊工期,明年2月完成施工,確保明年春灌工作順利進行。
新村的改造已經完成。
新盛村黨委書記、村長劉毅已經開始期待東風堰的開通和放水了。 就在上個月,由村民們共同出資的500公尺鬥渠完工,在大家的積極努力下,用了不到乙個月的時間。 “以前的通道只有大約15厘公尺寬和20厘公尺高,但這次它已經提高到近40厘公尺寬和50厘公尺高。 劉毅高興地告訴記者,運河改造公升級改造後,將有效解決農業生產用水問題,極大地方便了人民春耕和灌溉。
世界遺產地應得到保護和利用。 為此,嘉江縣近年來開展了以東風堰保護為核心的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 新禪鎮、東風堰式改造、古蹟公園、青衣河文化走廊建設。 全面展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灌溉文明,充分挖掘農業、文化和旅遊的價值。 2024年,東風堰-千佛岩景區晉公升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成為嘉江文旅的“金招牌”。
東風堰千佛岩引水隧洞與水利銘文包容性共存(按夾江縣水務局資料)。
夾江縣水務局局長楊濤透露,將以實施延續現代化工程為契機,統籌綠道、公園、文化會展三大體系建設,將東風堰打造成為安瀾、生態、宜居、智慧、 文化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