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要點。
加快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設程序,需要在政策引導、載體建設、服務優化等方面持續發力。
國家研究視角。 趙錚.
建設人才友好型城市,倡導和促進城市與人才良性互動、共同成長,既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具體舉措,也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廣州、杭州、石家莊、南昌、昆明、蘇州等全國多個城市紛紛提出建設人才友好型城市,並積極探索提高人才服務水平、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促進人才創新創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但是,從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設的實踐來看,雖然在推進城市環境友好型、系統友好型、發展友好型、民生友好型、文化友好型等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設理念方面存在良好共識,但從工作重點來看,仍需進一步凝聚力,加強統籌規劃和科學指導,特別是在政策引導方面, 在載體建設、服務優化等方面不斷發力,加快推進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設程序。
當前,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設存在三個突出問題。
一是城市人才友好政策“精準”度有待提高。 一方面,部分城市人才工作缺乏精準政策,導致城市依靠政策“搶人才”的不可持續。 一些城市沒有考慮到當地特色、區位優勢和未來發展方向,而是模仿其他城市順風而行,出台轟動一時的“新人才政策”,導致各城市同質化人才政策出現惡性競爭。 一些城市“過度承諾”,制定了百萬住房補貼、月生活補貼等吸睛政策,但一直未能落實到位,這場缺乏精準規劃設計的“人才戰”亟待糾正。 另一方面,部分城市人才服務精細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公升。 一些城市在人才引進上急功近利,存在重引進、輕服務的現象引進後,服務機制不到位,服務保障“最後一公里”亟待打通人才後續激勵機制不完善,一次性激勵較多,長期激勵不夠精神上的鼓勵不足,對人才的關心和重視不夠,導致人才對實現自身價值缺乏滿足感和期望。
二是城市人才隊伍的“適應能力”有待提高。 首先,重點城市高階人才總數不足。 在我們的調查中,我們發現,雖然城市人才總數不小,但我國城市人才素質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在人工智慧、積體電路、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缺乏頂尖人才和團隊以及高層次人才方面, 導致重點產業發展缺乏跟進。二是城市人才結構和分布不夠合理。 一些城市傳統人才較多,高科技人才較少科研人才多,產業化、實用化人才少。 一些中小城市盲目引進“高科技”人才,引進人才難以與當地產業發展相結合,城市人才工作效率不高。 三是人才供給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匹配。 由於現有高校培養模式下人才培養的知識內容與實際崗位需求脫節,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存在無法發現、招聘和留住急需人才等問題。
三是城市人才友好環境“質量”有待提公升。 發達國家人才發展的經驗表明,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通常表現為三個階段:政策吸引、環境吸引和文化吸引。 其中,利用政策吸引人才屬於起步階段,目前國內很多城市都處於這一階段。 隨著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才發展進入中間階段,創造有利於人才集聚和成長的發展環境成為主要任務。 當城市進入現代化階段時,文化、安全等軟實力成為吸引人才的主要因素。 從我國大部分城市的軟硬環境來看,人才環境的“質量”仍有待提公升。 一方面,許多城市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方面落後,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病”。 在一些地區,市政基礎設施嚴重滯後於城市人口和建設規模,城市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滯後,也嚴重影響了人才的吸引。 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和個性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人才的吸引力。 從國內外經驗來看,適合居住和工作的城市大多注重自身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保持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和城市個性,但目前,一些城市在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設中存在“千城一面”的問題, 而更加注重人才吸引政策的制定或實體社群的建設,缺乏對自身城市文化的挖掘和推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
加快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設,需要著力五個方面。
一是聚焦“政策”,完善人才工作機制。 按照大興調查調研部署要求,深入研究當前城市人才發展的新形勢新問題,綜合研究判斷城市人才發展趨勢,聚焦地方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和發展方向,根據城市政策制定完善人才友好城市建設各項政策, 從而實現人才的精準引進和精準使用,使城市人才政策既符合國家發展戰略,又符合地方特色。統籌推進城市人才發展和人才體制機制改革,遵循人才成長規律,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不斷破解制約城市人才發展、使用、流動的體制制度障礙,激發人才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在城市人才工作中的核心領導作用、組織部門的引領作用、相關部門和社會力量的協同作用,形成清晰可操作的人才友好型城市發展規劃和實施機制,精準打通人才政策實施“最後一公里”。
二是聚焦“平台”吸引全球精英人才。 支援重點城市在全球重要節點城市設立對接樞紐,探索構建全球人才網路,建立國際化人才引進平台體系。 支援城市重點企業開展海外併購,吸引跨國公司設立或聯合設立研發中心和創新基地,支援外資研發機構和國內機構共建實驗室和人才培養基地,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 充分發揮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143個國家525個城市形成的2927對國際友好城市的作用,加強與國外知名研究機構和高校的交流合作,以友誼促進人才引才,大力吸引高素質國際人才來華創業。 與海外華僑社團密切合作,重點做好全市人才招聘和情報引進工作,策劃大型華僑相關品牌和專題活動,大力引進華僑專業人才來華創業。
三是注重“服務”,吸引適合人才入市。 推進城市人才服務精細化,圍繞人才引進、專案申報、政策落實、生活保障等方面,建立“幫到底”的服務機制。 完善產權與租購併重的人才住房保障制度,解決各類人才住房問題。 推進城市人才社群建設,在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營造適合人才創新發展的生活環境。 建立“社會化”人才服務體系,廣泛調動國企、民營企業、社會力量等方面的積極性,加大優質服務供給,構建“一流引導、市場主導”的城市人才服務新格局,形成留住人才的“強磁場”。
四是聚焦“發展”,打造廣闊的創業舞台。 引導和支援重點城市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城市未來產業,積極打造各類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創新基地,為高階人才施展才華提供更多空間。 加強重點研發平台建設,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為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提供舞台。 緊跟城市產業發展需求,建設高水平高新區、經開區等重點人才集聚區,推進各類人才創業園建設,構建人才發展最佳“生態圈”。 創業團隊建設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戰略,為創業者和創新創業者成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建立規範化的創業者培訓體系,加快建設規模龐大、結構合理、高素質的創業人才隊伍。
五是注重“環境”,建設人才安居樂業的城市。 實現從單純依靠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向依靠良好環境凝聚人才轉變,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的城市人才新格局。 鼓勵城市建設集約、高效、經濟、智慧型、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提高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 依託智慧城市建設,加快高質量服務數位化轉型,提高城市抵禦風險、抗事故、快速恢復的韌性,為城市人才創造安全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 引導全市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塑造全市特色文化品牌,不斷提公升全市文化品質,增強全市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 大力培育城市精神,豐富人才精神生活,提高人才幸福指數,增強人才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作者單位:**公共行政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