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我國歷史上確實發生過邊疆將領叛亂的案例,比如安祿山、石思明發動的安石叛亂。
掌握軍權,守一方,確實會讓人膨脹,不敢反抗,因為很多因素。
首先,重兵的邊疆將領一般都忠於朝廷和皇帝。
邊軍的將領不僅是國家的捍衛者,也是皇帝的忠臣。 這些將軍在邊疆保衛國家,抵禦外敵,責任重大,任務艱鉅。 如果這位將軍沒有經過皇帝的考核,沒有得到朝廷的認可,他怎麼會給予如此重要的職位?正是因為朝廷信任他們,他們忠於朝廷,所以這些忠心耿耿的將領,才不太可能造反。
其次,**的力量非常強大,一旦發生叛亂,那麼成功的概率極低。
邊境將軍儘管裝備精良,但在該國的軍事力量面前仍然顯得微不足道。 歷史上,很多農民起義都是因為走投無路而被迫造反的,而那些邊防衛兵是統治階級的成員,社會地位更高,生活也更好,所以他們造反的可能性比較大。
任何人在做決定時都會權衡收益和風險。 高回報往往伴隨著高風險。 但是,當風險變得太大,甚至可能危及九族的生命時,就沒有必要冒險了。
因此,邊境將軍在面對潛在的叛亂時通常會採取謹慎的態度。 他們會評估自己的實力、與朝廷的關係以及叛亂的可能後果,而不是冒險叛亂。
第三,邊防軍沒有帶家人一起去,要反抗就要考慮親人的安全。
邊軍的家屬都在內地,他們的家屬都在朝廷手裡,不好就叫人質,所以士兵們不會跟著將軍們一起造反。 一旦邊防軍起義,那麼內地的親戚就會受到**的侵襲。
第四,邊關將軍雖然擁有重兵,但軍隊的糧草供應並不在他的控制之下,而是由朝廷控制。
如果邊疆將領要造反,那麼軍隊就會失去後勤補給**,沒有錢就沒有糧食,軍隊再重也行不通。 如果你沒有經濟實力,誰會為你而戰,所以如果你真的想造反,這支軍隊不戰而降也用不了多少天。
比如明末萬曆年間,守衛遼東的李成良致力於經濟發展,提公升邊鎮經濟實力。 然而,此舉引起了朝中兩國一些人的懷疑,他們認為李成良的目的是控制自己的後勤,然後密謀對付他。 朝廷一察覺到這種跡象,立即出手,將李成良免職,沒有犯任何差錯。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皇帝並不需要你犯錯才能把你免職,只需要認為你在政治上不靠譜就行了。
第五,朝廷派出監督軍守衛邊軍或出國作戰的軍隊。
雖然監督者不直接指揮士兵,但他的力量不容小覷。 從歷史上看,如果指揮軍隊的將軍表現出任何叛亂的跡象,監督者有權處決他。 比如三國時期,魏國滅蜀後,鐘暉打算支援軍隊造反,但他的叛亂才剛剛開始,就直接被獄警除掉了,就是乙個明顯的例子。
總的說來,如果邊城的將領造反攻京師,皇帝有各種手段來對付。 首先,他可以切斷叛軍的食物和草**;其次,他可以發布法令,宣布只有那些領導叛亂的人才會受到懲罰,而其他叛亂者只要放過**就可以被赦免;第三,他可以從其他地方動員軍隊向叛軍施加壓力;最後,皇帝身邊有一位忠誠的監督者,監視著叛軍的一舉一動。 經過這樣的組合拳,叛軍的勝利希望非常渺茫,叛亂簡直是弄巧成拙。 考慮到現在的生活相當穩定,為什麼要冒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