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月薪x百萬負擔不起xxx”這句話似乎在社交**上出現的頻率更高,每一次出現,總能引起熱議。 要知道,對於普通人來說,月薪2萬元已經是很不錯的收入了。 在我國,月收入超過1萬元的人已經超過99%,更不用說月薪2萬元、月薪3萬元了。
上百個家庭幫忙規劃 無數人在“月薪1萬,買不起優衣庫”、“月薪2萬,買不起麵包”、“月薪2萬,居家住不起”的話題下,......但這是基於情緒的抱怨,是後續,還是真的飆公升?還是大眾的消費心理發生了變化,追求更具價效比。
人們的消費可以分為日常消費和體驗消費兩部分,從2024年開始,人們買不起櫻桃等昂貴的水果,這在當時還不是很常見,現在大家抱怨的更多是日常用品的高頻消費。 比如“月薪1萬元買不起麵包”,當時有人吐槽網紅麵包店的麵包太貴了,有的甚至高達98元;一些原本比較實惠的吐司,也以天價出售,但實際上,買麵包的人異常多,因為他們是習早餐吃麵包。 今年8月,“月薪2萬買不起麵包”被“月薪2萬買不起房漢庭”所取代,人們發現,在一些城市,比如家、漢庭、四季這樣的廉價酒店已經漲到了500多元一晚,只住一住就行了。
七八百。 這種抱怨是有根據的,酒店確實已經**了。
除了個別產品漲價嚴重,單價過高,其實大家還是可以咬牙開碼的,大家也不是真的“買不起”。 人們之所以不願意為它們買單,是因為產品與其價值不成正比,在心理上被認為是“不值得”,二是產品本身的“剛性需求”很弱,即使與體驗成正比,在心理上也會“勉強”,所以消費者還是更喜歡價效比高的。
所以最近網路上流傳著一句熱話,“不是xx買不起,而是xx更划算”,在抖音上,“不是羽絨服買不起,而是軍大衣更划算”是11、12月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相比上千名羽絨服, 只要一兩百件軍大衣不僅價效比高,而且保暖性好,不需要特別保養,清洗簡單。
隨著“不是xx買不起,而是xx更划算”這句話的流行,一些年輕人也想到了更有創意的玩法,把這句話變成梗,用在餐飲、旅行、穿衣等各種題材上。 隨著消費回歸實用主義,“月薪x百萬買不起xxx”的範圍越來越大,今年人們對**更加敏感,省錢的慾望更強烈,多平台價格對比、尋找替代成為“例行公事”。 也就是說,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出行,大眾的消費重心都回到了產品或體驗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