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生的兩起涉及小學生的意外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看似與學業差、對父母要求過高有關,但其實根源在於家庭中缺乏父母的愛。
在安徽省宣城市的一所小學,五年級學生朱是乙個內向的人,不善於與父母和老師溝通,只在被問起事情時說話。
6月8日下午放學後,朱某情緒低落,做完作業就進洗手間洗澡,再也沒有出來。 父母覺得不正常,強行開啟浴室門,卻發現兒子已經用跳繩上吊自殺,被送往醫院搶救無效。 事發後,朱的父親報警,**排除了刑事案件的可能性,卻在朱某的手機上發現了與“如何**”相關的搜尋記錄。
這位父親回憶說,他的兒子以前在學校被拒絕,並曾與老師交談過,但兒子沒有向父母透露。 家長認為學校是罪魁禍首,但事件的根源是孩子缺乏心理安全感。
對於自殺事件,孩子家長強調,事件發生在孩子放學後,認為學校應該對此負責。 然而,家長在追究事情真相的同時,也應該反省:為什麼孩子經不起老師的批評?你真的了解孩子的需求,關心他們學習以外的其他方面嗎?
這起不幸事件的根本問題是孩子缺乏心理安全感。 孩子在選擇自殺之前一直處於孤獨的心理狀態,急需父母的關注來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
當孩子感到苦惱和不公平時,他們渴望能夠通過傾訴來傾訴和緩解負面情緒。 然而,有些父母只會責備和教育,而不是提供情感上的安慰和理解。
除了學業,孩子們還有其他追求和愛好,他們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援。 然而,有時父母會冷漠地拒絕孩子的意願,對孩子的美好期望造成無情的打擊。
在學業上,孩子需要父母的欣賞和幫助,但有些家長卻不斷攻擊和嘲笑。 這些簡單的反應深深地傷害了孩子的心,讓他們感到不被愛、無用,認為自己是失敗的,生活毫無意義。
家長對孩子的關心不僅要包括學業和成績,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安全。 這一事件提醒我們,在撫養孩子時,除了關注他們的學業外,了解和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