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繼續打好藍天保衛戰,中國近日印發了《空氣質素持續改善行動計畫》,明確了我國未來三年的大氣汙染治理目標和路線圖。 權威人士指出,這是繼《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畫》(簡稱“大氣十項措施”)和《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畫》之後,我國發布的第三項“大氣十項措施”。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難度明顯加大。
為解決我國大氣汙染的嚴重問題,2024年9月,《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畫》頒布實施,提出10條、35項重點任務和措施。 2024年,“大氣十項措施”第一階段全面完成。 2024年,《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畫》出台。
十年來,中國在改善空氣質素方面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2013-2024年,我國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57%,重汙染天數下降93%,我國成為全球空氣質素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
2024年,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素良好的天數比例為86天5%,同比下降1%0個百分點。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PM25、平均濃度超標4%,秋冬季節空氣汙染依然嚴重,區域性重汙染天氣過程仍時有發生。
重點地區大氣環境治理仍需加強。 黃潤秋表示,全國生態環境質量保持改善態勢,但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難度明顯增加。
保衛藍天之戰:這是一場艱苦的戰鬥,也是一場持久戰。
《空氣質素持續改善行動計畫》要求,到2024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實現PM25、濃度較2024年降低10%,汙染嚴重及以上天數比例控制在1%以內。與2024年相比,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的總排放量分別下降了10%以上。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PM25 長三角地區PM2濃度下降%幅度5、濃度一般達標,北京控制在每立方公尺32微克以內。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大國,煤炭消費量、鋼鐵、有色金屬產量、加工能力、發電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國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在11日的例行政策吹風會上表示,我國產業結構以重化工為主, 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交通運輸形勢以高速公路為主,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在此背景下,我國空氣質素起伏不定,反映出我國大氣汙染治理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保衛藍天之戰既是一場艱苦的戰鬥,也是一場持久戰,需要我們的毅力和不懈努力,“劉炳江說。
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從2024年到2024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翻了一番,但PM25 下降了 57%。 可以說,我國大氣汙染治理在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實現了雙贏。
劉炳江表示,據初步統計,我國大氣汙染治理帶動投資約4萬億元,帶動GDP增長約5萬億元。 並且由於空氣質素的改善,我國自主研發的許多新技術、新產品得到了廣泛應用,有力地促進了環保裝備製造、鍋爐改造、新能源汽車等綠色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 與此同時,增加了300多萬個非農就業崗位。
清潔空氣是最包容民生福祉的,也是最公平的公益。 劉炳江表示,人們的健康和福祉與空氣汙染息息相關,根據相關科研成果,通過實施“大氣十項措施”和《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畫》,空氣質素得到明顯改善,中國人民的健康效益非常明顯。
繼續打出好“組合拳”。
《空氣質素持續改善行動計畫》提出,到2024年,鐵路和水路貨運量將分別比2024年增長約10%和12%。 “交通源地目前正處於綜合治理時期”,劉炳江表示,未來幾年,貨運結構調整將更加聚焦重點領域,機動車清潔發展將更加強調新能源。 成品油質量更加突出,全鏈條監管。 非道路移動源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強,對新能源替代、老舊淘汰有非常具體的要求,可操作、可實現。
劉炳江表示,近十年來,我國大氣汙染治理在運用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等手段推動空氣質素持續改善方面非常有效。 經過十年的努力,“同呼吸,齊心協力”已成為全社會的行為準則,而在最新的《空氣質素持續改善行動計畫》中,這種“組合拳”依然保留並不斷強化。
脫硫、脫硝、除塵電價和超低排放電價政策的實施,推動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清潔燃煤發電基地。 劉炳江表示,要加強科技支撐,充分發揮金融引導作用,發揮稅收調控作用,發揮最佳政策作用,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 (阮玉林)。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