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被自己的孩子直接罵過?前兩天晚上,我家裡出現了這樣一幕:兒子一直在玩玩具不做作業,老公在催促催促。 但兒子似乎根本聽不見,繼續自己玩。
丈夫很著急,對兒子大吼大叫。 此時此刻,兒子很委屈,眼裡含著淚水問道
你可以天天玩手機,我每天都要做功課”
你只在乎自己的幸福,你想把我累壞嗎?”
聽到這話,我傻眼了,說這話的居然是我7歲的兒子!
老公也愣住了,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這件事讓我反思,我們一直抱怨孩子不努力,說他有很多問題,好像問題全在孩子身上。
但是,我們自己的要求有多少得到了滿足?作為父母,我們真的做好了陪伴和指導工作嗎?
家庭教育中的“雙重標準”問題
在杭州,乙個11歲的男孩對父親的行為非常生氣,以至於他離家出走,整晚都沒有回來。
警察努力尋找他,但他堅決不願回家。 原因是他受不了父親在家的行為:“他總是玩手機和遊戲,從不幫忙做家務,也不陪我做作業。 ”
小男孩曾經想讓爸爸陪他玩,但他總是被爸爸敷衍了事:“我很忙,別打擾我!有時他想玩手機,但父親不僅不允許,還經常用。 男孩越想越覺得窒息,最終選擇了逃跑。
這種“雙重標準”現象在家庭中並不少見。 父母對孩子和自己的標準完全不同:
禁止孩子沉迷手機,但沉迷於社交**;
要求孩子按時休息,但他經常熬夜;
強迫孩子學習習,但自己從不碰書本。
父母以嚴格的標準要求孩子,但對自己寬容和放任,只會讓孩子怨恨、叛逆和不聽話。
父母言行矛盾,慢慢削弱了他們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你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你的孩子不會聽。 相反,他們會問你:“你自己做不到,你為什麼要問我?”
父母是孩子的影子:在家上學的真實反映
在一次家長會上,老師向一名學生的父親報告說,他的孩子在課堂上總是焦躁不安。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位父親當時也在擺弄他的手機。
在客廳裡,父親經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如隔壁的孩子。 兩個孩子開始一起學琴,隔壁的孩子堅持不懈,而自己的孩子卻半途而廢,整天只懂得玩和娛樂。
他只是羨慕別人的孩子,卻沒有意識到別人的父母也在默默付出。 孩子其實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反映出父母的真面目。
許多父母口頭上支援孩子的發展,但實際上他們做得不夠。 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室。 孩子模仿父母的言行。
真正的教育不是一種束縛,而是一種微妙的影響。
我們經常毆打、責罵和迫害我們的孩子,讓我們變得更好,但我們忽視了“以身作則”的巨大影響。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什麼比父母的榜樣更有力量了。
如果我們能自生自滅,就不要指望我們的孩子勤奮進取如果我們沉溺於懶惰,就不要指望我們的孩子是有紀律和有秩序的。
孩子不會按照我們的期望長大,而是會模仿我們的行為。
因此,在批評孩子之前,我們應該首先反思自己的行為。 在對孩子提出要求之前,首先要以身作則。
家庭環境的力量:養育孩子的關鍵
你還記得高考的傳奇老師王金展嗎?他不僅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也是一位傑出的父親。 在他的指導下,他的女兒也順利考上了北京大學。
在我女兒高三的時候,大多數家庭晚上都在電視上度過。 但為了給女兒提供乙個安靜的學習環境習,王金展一家決定當年不看電視。 他們甚至在電視上貼上了封條,說在女兒考上大學之前,他們無法開啟它。
春節期間,女兒主動提出陪父親去辦公室學習習,讓母親在家看春晚。 他們在辦公室度過了乙個充實的春節,直到深夜才回家。
多年後,她的女兒回憶說,這是她最難忘的農曆新年之一。
王金展認為,只要家長堅持做兩件事,孩子的學業和習成績就會有明顯提高:一是家裡不看電視,二是家人放下手機。
我們常說,孩子就像一塊海綿,吸收著周圍的一切。 如果父母總是沉迷於手機,孩子自然會覺得比學習更重要。 而如果父母經常讀書,孩子也會潛移默化地認為閱讀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4.自己發光,順便點亮孩子
很多家長都疑惑:我給孩子付出了一切,為什麼他們還是不成功?而那些孩子出類拔萃的父母,往往說自己什麼都沒做,孩子自己也很優秀。 這是什麼原因?
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育人首先要教育自己。 明智的父母不會給孩子太大的壓力,而是把精力花在自我成長上。 他們通過自己的行動,為孩子樹立了榜樣。
我想起了我身邊的一位朋友,他是公司的高管,事業有成。 但面對兒子的教育,她考慮過放棄事業,投身於家庭。 然而,兒子的話讓她改變了主意:“媽媽,不要為我放棄你的夢想。 我喜歡那個充滿活力和魅力的你,你是我的榜樣。 ”
其實,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都給孩子,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表現出腳踏實地、勤奮努力、上進心的態度。 這些積極的品質會對我們的孩子產生微妙的影響。
我們的使命不僅是教書,更是通過我們自己的行動照亮孩子們的道路。 只有不斷學習習,不斷完善自己,才能成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燈,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