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25日舉行的京津冀自由貿易試驗區第二次聯席會議上,《關於京津冀自由貿易試驗區三省市協同發展的報告》發布。
報告總結了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協同發展的成果,特別是三大自貿試驗區在投資、產業發展、渠道物流、政務服務、要素流動等五個方面協同發展的制度創新成果,分析了三大自貿試驗區協同發展的形勢和面臨的任務, 並就三個自貿試驗區協同創新提出對策和建議。
報告顯示,近三年來,京津冀通過開放聯動,將制度創新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營造更加便利自由的投資環境。
三個自貿試驗區重點開展通關流程和物流流程的綜合優化再造,推動京津冀通關和檢驗檢疫一體化,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公升。 2024年,天津港進口貨物整體通關時間為3430 小時,退出 057小時,位居全國沿海各大省市前列。
天津自貿試驗區天津港與河北唐山港、滄州港共享港口延伸通道,攜手打造綠色智慧樞紐港群。 北京與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攜手打造海鐵聯運新模式,將天津港功能和服務向北京轉移,探索內河、內河、港口港口服務一體化發展。
探索全國首個跨省自由貿易試驗區和綜合保稅區共建共管共享。 作為國內唯一的跨省綜合保稅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綜合保稅區還享有京冀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政策,實現了空港經濟區、自貿試驗區和綜合保稅區在空間和政策上的“三區疊加”。
天津、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主動發揮制度優勢,成為北京市非首都功能專案優質重要載體,吸引了大批企業入駐。 目前,天津自貿試驗區已承接非資本功能重點專案近4000個,註冊資本近6000億元。
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三大引領和突出區域之一,產業協同發展不斷深化,對緩解北京市非首都職能、促進區域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2+4+N”產業合作格局已形成。 北京副中心、雄安新區“兩翼”產業持續集聚,曹妃甸區、大興國際機場空港經濟區、張家口承德生態功能區、濱海新區等“4+N”平台產業承載能力不斷提公升。 京津冀地區共建成45個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成為產業集聚發展和產業合作的重要載體。
三個自貿試驗區集中優勢資源開展重大科技創新,建設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大力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研發在京、天津製造”的產業協同模式。 京津冀三地聯合組織實施基礎研究合作專項,推動建立產業創新聯合體,開展氫能、釩鈦、中藥等領域的重大技術攻關。 2024年前三季度,河北吸收了來自北京和天津的464個技術合同7億元,同比增長508%。
加強三地產業鏈協同。 截至2024年9月,網路安全和工業網際網絡產業鏈分別入駐282家和153家企業,覆蓋上游供給和下游應用。 三地共創了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發展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2024年以來,京津冀共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605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8614家,創新型中小企業近8000家,高質量發展勢頭增強。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