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軍造車1000天後,一位30歲的公尺迷決定提小公尺汽車

Mondo 科技 更新 2024-01-31

2024年春天,51歲的雷軍宣布,他將“賭上一切榮譽,為小公尺汽車而戰”。 距離小公尺造車已經過去了1003天,54歲的雷軍終於站在了小公尺汽車技術發布會上,這算是提前發布了其首款電動車小公尺Su7,給車圈帶來了些許“震撼”。

當天,雷軍在微博發文稱自己有點激動,早早起床。 和他一樣興奮的是一批公尺粉。 發布會前夕,30多歲的稻公尺迷吳翔宇給雷軍發了一封信,信中提到自己一定會買小公尺SU7。

這讓人想起了2024年第二代小公尺發布的場景,有多少公尺迷買了這款手機?又有多少年輕人在最無能為力的年紀遇見了小公尺二代?不管是小公尺早年發布的手機,還是現在的小公尺Su7,其實都是針對著當初那批公尺粉。 吳翔宇在信中還提到,自己是第一批長大的公尺粉,有一定的消費能力。 據雷軍介紹,這是他對與小公尺一起長大的“時代精英”的評價。

像賣手機一樣賣汽車

回顧這次技術發布會,其實更像是一場產品發布會,除了**之外,基本上各方面都有詳細的內容,雷軍全程講了將近三個小時。 這是小公尺發布會的一貫風格。 就像手機產品的發布一樣,雷軍與其說是在向觀眾介紹新車,不如說是在向觀眾普及汽車知識,甚至到了不分大小的地步。

雷軍對智慧型汽車的理解、表達和定位,讓我覺得小公尺汽車和手機一樣,還是在追求高效能、堆配置和各種技術。

第一,最多”。 這令人不安。 雖然現在輪輞是滾壓技術,但如果細化到引數,追求一定的極限值,那麼產品可能談不上體驗。

小公尺 Su7 風洞測試 小公尺 Mi Su7 風阻係數 0195cd,煞費苦心地工作到量產車的最低水平,可有效降低功耗。 但是,風阻係數絕不是越低越好,因為風阻係數越低,汽車在高速行駛時的不穩定性越強,車輛無法借助高速風加強下壓力。 考慮到這一點,小公尺在SU7上增加了乙個公升降尾翼,以增加下壓力。

一般來說,電動汽車在中低速行駛比較經濟,高速公路上的電機消耗加速,而且還要處理風阻。 為了節省一點電池壽命,汽車公司往往追求低風阻係數。 這很簡單,更容易做到。 因此,現在新生力量都在努力降低阻力係數,小公尺作為行業新人也不例外。 作為大公尺迷,我更希望小公尺能給車輞帶來一些新的氛圍,而不是隨波逐流。

體積引數和堆疊材料只是基礎練習,體積自開發是本次小公尺技術大會的“亮點”。

有網友表示,小公尺的一體化壓鑄機是最好的生意,電池是寧德時代,電機是聯電和匯川,小公尺自研了什麼?

外界的理解可能會有一些偏差,技術上的事情非常複雜。 業內人都知道,小公尺不會真正從零開始發展,必須有選擇地進行技術改進。 按照這個邏輯,參與技術改進和自我開發並沒有錯。 簡而言之,你只是說技術沒有改變,對吧?

我認為小公尺手機早期的成功在於其高效的鏈條管理和生產成本控制,再加上網際網絡銷售模式,交付給消費者的產品必須非常划算。 近年來,汽車**鏈已經非常成熟,小公尺的造車其實是理所當然的。 當然,對於小公尺這樣沒有造車經驗的科技公司來說,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一步是梳理有軌電車技術,換句話說,建立乙個架構。 在**鏈技術深度參與的情況下,小公尺自主研發的“摩德納”架構應運而生,該架構包括五大核心技術:小公尺超級馬達、小公尺自研CTB整合電池技術、小公尺超大型壓鑄、小公尺全棧自研智慧型駕駛技術和小公尺智慧型座艙。

在此基礎上,小公尺加入了萬物互聯的內容,帶來了“高效能生態科技車”的新概念,以及一些硬體擴充套件的玩法。 這應該是雷軍提到的“守正、出人意料”的原則。

小公尺汽車“有點貴

至於**,發布會上的觀眾瘋狂而試探,有一聲喊叫999萬,雷軍笑著說不可能;還提到了 1499萬,雷軍對此擺了擺手;並說 1999交了乙個朋友,這讓雷軍一時間無言以對。 這個數字相當經典,似乎已經擊中了雷軍的底線。

在接受央視採訪時,雷軍似乎有些糾結,他說,第一輛車不僅怕不買公尺粉,還怕公尺粉爆裂。 但相比之下,雷軍心中的潛台詞一定是,他想看到小公尺Su7賣得好。 作為職業生涯的最後一戰,雷軍非常需要成功,以至於在發布會上有些“咄咄逼人”。

當然,拿上百萬輛豪車比較的不是小公尺,之前的“500萬以內最佳SUV”和“1000萬以內最佳SUV”早已為人所知。 有人說,在新生力量的新聞發布會上,廣告法似乎並不存在。

好在雷軍沒有這樣做,他在整個發布會上分享了技術、自研能力、產品和感受。 他只是希望小公尺Su7在駕駛效能和其他機械效能上能夠與Taycan相媲美,在智慧型化方面可以與特斯拉Model S相媲美;順便說一句,提到了50多個“大多數”,這還不包括新聞發布會PPT上的內容。

結果,公尺粉和股東聽得越多,他們撒謊的就越多。 12月29日,小公尺集團近期股價突破4%。 雷軍不是每個字都提到錢,但每個字都是錢,這讓小公尺汽車的未來更加不可預測。 不過,只要雷軍捏住定價的底牌,小公尺Su7還是有“討價還價”的餘地的。

雷軍一再強調,新車“有點貴”,或許這只是計畫的一部分。 正如魅族的一位“名人”所說,從營銷角度來看,在小公尺的重磅鋪墊下,唯一未公布的**,或許就是最大的殺手鐧。 如果像十幾年前一樣,小公尺給出了乙個不可拒絕的**,稻粉該如何回應呢?

一輛只能由“時代精英”駕駛的汽車?

還沒說清楚,雷軍就說,這輛車是為“時代精英”打造的。 發布會最後,雷軍不忘用演講來獎勵自己,向眼中的“時代精英”表白。 寫信給雷軍的吳翔宇很準地坐了下來:“這輛車是雷軍為我打造的,我一定會買的!”

說白了,小公尺就是想用“時代精英”的標籤,摘下“價效比”的帽子。 雷軍非常在意小公尺的招牌,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說過,很不解為什麼小公尺買不起“高階”這個詞,他就是不相信邪惡。 那麼,小公尺汽車還是小公尺汽車,別的什麼都沒有,搞乙個子品牌?雷軍的字典裡沒有這些詞。

雷軍曾樂觀地認為,即使千萬公尺粉中有1%願意付錢,小公尺汽車也會算在內。

吳翔宇或許就在這1%中,他在給雷軍的一封信中談到了自己對小公尺汽車的期望:“對於汽車來說,除了出行之外,我們還需要一款安全舒適、駕駛樂趣和科技感十足的汽車,SU7定位的C級轎跑,外觀真的很好看,我們倆都非常喜歡它, 她說,SU7星環尾燈是市場上最好的尾燈。 ”

他還代表公尺迷表示:“我們想要的是一輛充滿安全性、外觀、效能、體驗的好車,希望小公尺汽車依然堅持價效比,但不要被**所束縛,大膽做高階。 ”

雷軍曾在微博上發起一項民意調查,“你的第一輛車從小公尺買來的大概價格是多少?結果顯示,39%的10萬元以下選擇;選擇10萬元、15萬元約佔27%。 看來雷軍對投票結果印象不深,小公尺Su7顯然是要走向高階,成本價可能超過15萬。

但永遠不要用感覺來測試使用者,因為結果往往是現實的。 吳翔宇不能代表公尺粉群體,大多數人在30歲的時候要考慮的不僅僅是自己。 十年前,公尺粉還以為“為發燒而生”很酷,但十年後,它們走進了社會,可能要撕掉曾經貼在自己身上的標籤。

在某種程度上,小公尺汽車仍然沒有擺脫小公尺手機的產品思維:極致的堆積,無休止的“先,先”。 事實上,在有軌電車技術同樣差異的情況下,小公尺汽車首先需要的是一套令人難忘的設計,就像阿維塔12一樣;而不是同質化的設計,或者一組更安全的形狀。

殼牌財務資料顯示,年輕人選擇汽車,**是首要考慮因素,其次是外觀。 由此可見,汽車的外形往往在年輕人選擇汽車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時代精英”需要什麼樣的車?如果小公尺只對公尺粉群體進行調查,很可能會形成一種錯覺。

但現在真正重要的是,雷軍從來沒有拿出過那組數字,這幾乎決定了小公尺Su7的命運。

相關問題答案

    在小公尺宣布造車1003天後,雷軍開始通過賣手機賣車

    年月日,小公尺宣布將造車後,公司開始頻頻出現在社交平台熱搜榜上。比如 北汽代工小公尺汽車 小公尺汽車工信部公告 甚至小公尺汽車新聞發布會的日期,都吸引了一輪又一輪的關注。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汽車市場,這樣的關注對於小公尺這樣的新玩家來說,顯然是利大於弊的。然而,小公尺創始人雷軍並不滿足於現有的品牌關注度...

    小公尺造車1000天,雷軍交滿分,創造多項行業紀錄

    三年前,當首次宣布將製造這款車時,網際網絡上對小公尺的決定存在一些爭論。支持者認為,智慧型電動汽車是科技行業的下乙個風口,有抱負的科技公司應該造車,手機公司有天然的互動體驗來積累優勢反對者認為,汽車行業是百年賽道,小公尺要想在短時間內入局,很容易 拉蛋 也正是帶著這些爭議,小公尺汽車已經努力了天,今...

    雷警官宣布該車第1000天

    年月日,小公尺宣布進軍智慧型電動汽車市場,雷軍做出了 未來年投資億美元,初期投資億元 的大膽表態。從此,小公尺在智慧型電動汽車領域踏上了新的征程。時光荏苒,年過去了。在雷警官宣布上車的第天,小公尺汽車的進展引起了外界的廣泛關注。首先,小公尺在智慧型電動汽車領域的技術研發和積累是其核心競爭力。小公尺在...

    雷軍造車不容易,他1000天經歷了150輛車,只為明白一件事

    雷軍造車不容易,他天經歷了輛車,只為明白一件事 認真造車的人和不認真造車的人,大概是一輛車能不能成功的底線。造車,要愛車 懂車,不懂就不可能造出好車。為了真正理解汽車的概念,雷軍這年一共經歷了輛車,各式各樣的車,只明白一件事 什麼樣的車才是好車。在雷軍最新的微博中,他濃縮了他所理解的好車 打造先進的...

    平均6天換車!雷軍為了造車拼了多少苦?

    平均天換車!雷軍為了造車拼了多少苦?自爆三年試駕輛!在汽車工業發展的近十年中,中國打破了燃油車的傳統優勢,湧現出一批優秀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小公尺汽車,乙個原本專注於手機的品牌,勇敢地踏入了汽車領域。這背後,是雷軍深思熟慮的戰略決策。他認為,時隔多年,汽車行業正在迎來第三次轉型 打造 移動智慧型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