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溫室中,不受季節和氣候的影響;生活在迴圈水中,生態、綠色、無汙染;提前將水溫烘乾到既定標準,時刻檢查水質,按時投餌,隨時控制溫濕度......冬日溫暖的陽光透過玻璃窗照進來,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投下一縷縷金色的光芒,跳出水面的魚兒掙扎著搖晃著尾鰭,在空中劃出一道“驚豔”的弧線。
這是王思成心中懷念的“寶貝”,也是濟陽區吉陽街道瓦里王村的“致富秘訣”。
無需選擇地點,無需挖魚塘,無需擔心魚在零下十度的天氣下如何生存。 這種工廠化高密度迴圈鱸魚“圈養”養殖系統,打破了傳統的露天“開放式散養”魚塘養殖模式,既能提高養殖效率,又能保證魚產品品質,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實現可持續發展。
大嘴黑鱸在瓦利旺村飼養。 這種魚肉質緊實,口感鮮美,骨刺少,營養價值高,不僅在市場上很受歡迎,而且可以被遊客用來釣魚,深受廣大運動垂釣者的喜愛。 其抗病性強、病害少的顯著優勢也成為漁業養殖的青睞物件。
放眼濟南,濟陽區瓦里王村以“水質好”著稱。 經鑑定,這裡的泉水富含偏矽酸、偏硼酸、氟、鍶等微量元素,滲入綠楊垂柳、香谷的宜人之地。
水質很好,場地夠用,而且離高速公路十分鐘車程,這個地方很合適!奔波了半輩子,王思誠似乎瞥見了家鄉“致富”的出路。
工廠化高密度養殖是漁業發展的乙個方向,最終的發展目標是實現完全的人類控制。 每一批魚的生產,就像乙個工廠的流水線,每個管理工段都有固定的管理引數,引數都經過調整,確保每一批魚養殖的成功。
我當時在網上看到這種耕作方式,是一時興起,這簡直就是為瓦里王村量身定做的專案。 時至今日,王思成依然能真切感受到當時溢位的興奮,“工廠化養殖是所有養殖模式中最小的,是養殖用水中最小的一種,人為干預可以迅速引起養殖水質的變化,通過運用動物保護方案和調整管理操作來調整, 這種動態的過程,是工廠化養殖需要探索和突破的關鍵點。 ”
從2024年9月瓦里王村成立合作社,到村委會決議通過,帶隊赴湖北、廣東考察,再到建立養殖場——時至今日,79桶的養殖規模和兩年養殖經驗的積累,讓王思成早已記在心頭。
“村集體+合作社+村民入股”的經營模式,深入扎根於腳下的土地,抓住“一村一業”、“一村一策”產業專案的新機遇,讓“每一寸土地”都能長出“每一寸金子”。
只管去做。 瓦里旺村依託村黨支部領導的合作社,一方面積極盤活閒地和池塘,建廠房、陽光棚、高密度養殖桶另一方面,動員和組織群眾,建立村集體與群眾的利益共同體,以股份制的形式吸收村民成為股東,截至目前已共有24名村民,共計127萬元。
乙個家庭,乙個心,乙個力量,共同努力。
養魚從水開始。 設定“烘乾水”專用溫室,烘乾水溫至16°C左右。 養殖車間內,整齊排列著直徑8公尺、高度3公尺的新型塑料圓池18個。
這18桶今年計畫放養500萬尾'飛濺'魚苗,馴化後成活率達60%,能存活約300萬條魚。 王思成站在魚塘旁邊,仔細的看著池子裡的供氧裝置和進水管。 “去年有8個水池投入使用,每個水池放魚苗8000條,春節前全部售出,產值約80萬元,利潤30多萬元。 今年,這個數字將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
從卵孵化後,體長達到7-8公釐的“飛濺”,到10-15天後養成約2厘公尺的“黑男孩”,到體長3-5厘公尺的“夏花”,最後長成體長近16厘公尺的成魚,在冬季出池塘的成魚: 什麼時候控制溫度,如何投喂,如何預防疾病,經過2年的探索和培育,瓦里王村的村民們早就“熟知”了這些魚的生長習性,王思成正從魚苗到成魚市場收購**作為“**時刻關注著它, 任何“風草”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養殖是有風險的,那麼選擇“高密度工廠化養殖”,通過技術和生產環節的固化,最大限度地釋放勞動力的同時,保證育種的成功率。 在人手過剩的情況下,王思成開始思考如何讓村民從中受益。
目前,工廠化養殖仍處於硬體設施裝置完善的競相階段。 我們不會安裝第一批裝置,而是花大價錢聘請專業團隊在外面做施工。 經過兩年的摸索,我們已經掌握了安裝技術,這筆錢就會省下來,讓我們村民賺到錢。 王思成笑著說。
依託多年在國外經營積累的渠道,王思成積極聯絡其他城市的養殖需求,開始在村里推廣安裝團隊,用乙個專案帶動一批人增收。 “別小看我們這群老少爺,在專案建設的過程中,瓦工、小工、電工都是有用的,是不錯的收入增值。 ”
從一人富,到人富,全村富。 溫室裡,鱸魚在清澈的海水中遊弋,肆意“散喜”;在戶外道路的一側,紅磚堆成磚塊,即將“成為”兩個嶄新的養殖車間。 “現在有100,000個池塘。 我們計畫在2024年進一步擴大水產養殖規模,目標是達到約20萬尾成魚和約300萬尾魚苗。 屆時,瓦利旺村將是乙個不同的世界。 看著屋簷上懸掛著大小不一的冰柱,王思成的眼中清晰地映照出一幅春光畫卷。 (陳明飛)。
由李岳陽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