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朋友有什麼特別的原則嗎?
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Thomas Moore)有乙個建議,說最好只和表達憤怒的人做朋友。
這個建議乍一聽有悖常理,但仔細想想,是有道理的,當他說“會發怒”時,他指的不是發脾氣,而是指那些有立場、有堅定意志、有熱情、有界限感的人。
當他們的地位受到侵犯,意志受阻時,他們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隱忍,這些人有真理、勇敢、堅強的品質,所以不如和他們做朋友。
相反,那些不表達憤怒,或者不直接表達真實情感的人,看起來溫順、聽話,在很多人眼中都是好人,尤其是那些在關係中處於弱勢地位的人,往往更善於隱藏、克制和壓抑自己的情緒,但情緒不會真正消失, 他們會用消極、拖延、迴避、冷漠等間接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和不滿,這種反抗被稱為“**攻擊”。
在人際關係、親密關係、親子關係中,很多人都有個人感情,**攻擊就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炸,但你不知道以什麼方式、什麼時候爆炸。
所以摩爾建議:最好只和能表達憤怒的人做朋友。
這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這只是部分道理,因為這取決於我們對“表達憤怒”的解釋,這是有一定條件和範圍的,因為很難區分他們表達的憤怒不是攻擊和發洩,沒有偏見和惡意。 而且我們經常聽到,真正優秀的人是非常善於情緒管理的人,他們想和那些情緒穩定的人做朋友。 這兩種說法中哪一種更正確?
這真的取決於我們如何解釋它“表達憤怒”。這是乙個語言問題,而不是事實問題。
語言背後更本質的意義更重要,無論是表達憤怒還是管理情緒,都有相同的底層邏輯,那就是對“自我主體性”的確認,表達憤怒是展現真實自我的一種方式,而管理情緒是消除情緒對真實自我影響的一種方式。
但無論如何,合理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是現代人今天要培養的一項重要技能。
在我的焦慮管理專欄中,我介紹了許多管理情緒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表達情緒”,這裡有很多表達方式,比如思考、言語、寫作、身體等。
最簡單的方法是身體,最難的是頭腦。
其實,無論是焦慮、憤怒、無助、擔憂這些負面情緒,很大程度上,我們已經失去了內在的控制感,而獲得控制的方式,可以通過思考、語言表達,或者是肢體動作。
我們在奔跑中獲得了對自己身體的真正控制感,我們在比賽中通過對球的控制獲得了真正的控制感。
在對話和交流中,我們清晰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將自己的情緒轉化為思想和意識的物件,從而獲得對情緒的控制感,建立自己的主體性。
另一種不好的方法,就是在心情不好的時候,通過瘋狂購物和吃喝來獲得暫時的快感,而這種通過占有外在事物而獲得的控制感,很難建立起真正的自我主體性。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當我們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或者當我們情緒低落時,我們可以找人吃飯或和朋友聊天,這樣可以大大緩解焦慮和負面情緒。
因為言語和表達帶來了一種力量感和控制感,通過這樣的行為,我們把情緒變成思想和意識的客體,把自我和情感變成主體和客體的關係,從而獲得對它們的控制感。 這個過程就好像我們把大腦裡的情緒傾瀉而出,不再是自己的情緒,然後通過思考來審視它們,這不僅是一種對自己情緒的接納,更是一種對自己情緒的控制。
最近,我在準備中國美學的內容,我舉乙個中國美學的例子,古人是如何化解對自然的恐懼的,我們很多古代的文物、圖騰、雕塑、繪畫,都有很多奇怪的外表,誇張的表情,還有恐怖的野獸,比如《山海經》中的各種神獸,還有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大理雕像”等等, 他們的作用不是恐嚇老百姓,而是古人將他們心中看不見的恐懼具體化,通過這樣的藝術表現形式,這些內心的恐懼可以被觀察和控制,反而可以削弱人們對它們的恐懼。
所以擺脫情緒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表達情緒,表達情緒的方式有很多種,表達情緒不僅有助於我們從第三人稱的角度看待情緒,還意味著控制和化解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