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篇文章落地前幾個小時,一輛前往火車站的 Sylphy 再次引起了我對日產的關注。
說實話,去年,今年的東風日產在困境中度過,新勢力、新能源瘋狂霸主頭版頭條,熱點,日產的存在感並不強,甚至我已經忘記了它的存在。
但好在,也正是這本軒然喚醒了記憶,一時興起查了一下銷量,與它的銷量不符的是,前十個月,軒逸還是賣出了28輛在86萬輛最暢銷的緊湊型汽車中,它仍然佔據著穩固的地位。 然而,令人不看好的是,前十個月,東風日產乘用車累計銷量僅為58輛58萬輛,同比下降25輛86%,與高峰年相比,幾乎減半。
既然讓我想起了關注它的存在,那我們再來談談東風日產,在國內市場是否還有重回巔峰的機會呢?危險和機遇在哪裡?
明年將進行戰略調整
如果只從表面看資料,儘管中國市場遭遇挫折,但日產在全球範圍內的表現是令人欣慰的。
日產汽車近日發布的2023財年上半年(2024年4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財報顯示,日產上半年合併淨利潤為606萬億日元(約2,899。29億元),合併營業利潤為3367億日元(約合1611億元)9億元),營業利潤率為56%。
除了對中國市場的巨大影響外,其他地區的銷售額、收入和利潤都有明顯的增長。 究其原因,是國內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東風日產快速滲透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後見之明。
總而言之,一言以蔽之,日產目前是富有的,仍然是全球汽車行業的領頭羊。 當然,如果你有錢,就要看你是否還關注國內市場,需要追求市場的變化。
我們可以從日產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內田誠的公開宣告中窺見一兩點。
“在'日產下乙個企業轉型計畫'的最後一年,我們的營業利潤實現了顯著增長,這讓我們有信心實現我們的目標並實現可持續增長。” 同時,我們將採取戰略措施提公升在中國市場的業務表現,並計畫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在中國市場推出四款新能源車型。 這些舉措進一步表明了日產對日產2024年雄心的持續承諾。 ”
內田誠明確表示,雖然他有信心日產汽車將實現既定目標並實現可持續增長,但他也承認中國市場的後果,並明確了其追趕的目標和決心。
不僅是總部,在上個月舉行的2024年廣州車展上,東風汽車副總裁、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總經理山口武也明確表示:“作為助力實現新戰略目標的中堅力量,東風日產堅信'在中國,為中國,走向世界', 打造最強的合資企業體系,全力為新能源而戰。 ”
這句話表明了押注國內市場的堅定性,也體現了大家對追求新能源市場的信心。
與此同時,不久前,12月6日,東風汽車發布通知:高國林不再擔任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繼續擔任東風汽車副總裁週是東風汽車副總裁和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
事實上,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的副總經理才是東風日產真正的領導者。 雖然兩人都是真正意義上的“東風人”,但高國林更專注於財務管理、商業計畫管理、企業管理、運營管理等領域202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核科學與技術專業,同年7月加入東風日產技術中心,歷任開發部第一副主任、車型開發部主任、 東風日產技術中心車身開發部部長。
此次領導層的更迭,也充分證明了東風日產將大力開發面向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技術和產品。 根據多方表態,東風日產全面轉型後,明年下半年很可能迎來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能源模式。
技術驅動,可能嗎?
截至目前,東風日產在新能源賽道上的產品並不多,無論是日產ARIYA,還是軒逸、天途的e-power版本,都沒有真正展現出走在時代前面的技術。
俗話說,一瞥整個豹子,但似乎不適用於日產,畢竟我們還是無法挖出乙個“老手”的心,更何況是乙個在新能源市場打了76年的“老手”。 在今年的日本移動出行展上,日產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生活場景,推出了五款Hyper系列純電動概念車,證明了這一點。
最典型的絕對是日產在固態電池方面的技術突破,在現階段最能體現技術的能量密度和續航里程方面,日產的全固態電池幾乎達到了現有電池的兩倍,在提公升車輛續航里程的同時,帶來了全新的純電動汽車體驗在能量補充方面,日產的固態電池可以使充電時間堪比當今“油車”的水平。
而且該技術不僅處於實驗室或技術展示階段,而且有明確的量產計畫,2024年啟動中試工廠,2024年量產並推出。 目前,敢於明確給出固態電池量產裝機的企業並不多,這充分證明了日產在技術方面一直具有前瞻性,取得了小成績。
本著“未來三年,日產品牌將在中國市場推出四款國產自主研發的新能源車型”的雄心壯志,電動技術將東風日產推向新高度並非不可能。
危險與機遇並存
無論未來如何,至少現在的東風日產確實處於轉型的陣痛中,燃油市場在激烈的競爭中逐漸滲透,在中國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是不爭的事實,而領先的新能源技術沒有出現在消費者名單中也是現實。
在2024年廣州車展上,東風日產還帶來了一款在海外銷售38年、歷經4代進化的燃油新品,即探路者,中文名Tanlu。
面對當下燃油市場也面臨著智慧型效能的競爭,穩定可靠的探索土地可能還不是很討喜,但好在無論是口碑,還是品質,都不乏認可的潛在使用者,另一方面,國產6座家用SUV正在逐步被探索, 總體環境有利於土地的勘探。
當然,Tanlu的到來更像是東風日產在轉型陣痛中的“止血劑”,為了幫助品牌更好的完成轉型。
目前,東風日產的首要任務仍然是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和落地,如果德日系統仍佔據中國市場近40%的市場要快速完成轉型,同時隨著營銷的調整,還有更大的機會,隔壁的上汽大眾, 一汽-大眾和上汽通用近期開始在新能源市場反彈的表現就是最好的證明。
對於東風日產來說,轉型之痛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目前的情況下,轉型可能要經歷一場徹骨寒戰,才能獲得梅花的香味。 行業和使用者不必過早地歌頌日系的衰落、日產的衰落,或許下半年的創新產品是東風日產躍公升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