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發生的所有物理、化學和生物代謝反應通常都伴隨著熱效應的變化。 材料科學的進步也遵循這一原則。
現代材料科學的進步和發展得到了熱力學的支援和幫助,熱力學是經典熱力學和統計熱力學理論在材料科學領域的應用,其形成和發展是材料科學成熟的標誌之一。
2024年:吉布斯相定律問世。
2024年:HRoozeboom 將相定律應用於多組分系統。
2024年:羅伯茨-奧斯汀構建了Fe-Fe3C相圖的初始形式,為鋼鐵材料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援。
20世紀初:gTamman等人通過實驗建立了大量的金屬相圖,有力地促進了合金材料的發展。
50 年代初:r菊池提出了關於熵描述的現代統計理論,為熱力學理論與第一性原理的結合創造了條件。
60 年代初:mHillert等人對非平衡體系熱力學的研究導致了不穩定分解領域的出現,豐富了對材料結構形成規律的理解。
70年代:l考夫曼等專家倡導的計算相圖(calphad)逐漸將材料研究帶入了按需設計時代。
2011 年 6 月,美國宣布了一項超過 5 億美元的先進製造夥伴關係,其核心組成部分之一是材料基因組計畫 (MGI),旨在為新材料的設計提供必要的工具集,通過強大的計算分析減少對物理實驗的依賴,並通過高通量實驗和表徵方法的進步顯著加速新材料的開發。
箱含銅鋼的表面裂紋問題通過熱力學計算來解決 - 含銅鋼中會出現表面裂紋。
分析方案。 第 1 步:輸入含銅鋼進行微觀結構分析
1)1000加熱,含銅鋼表面的氧化層開始出現白色,富銅相擴散分布在靠近介面的氧化層中,富銅相含有95%的Cu含量。
2)1100加熱,沿基體與氧化層的介面形成富銅相,並滲透到基體表面的晶界中,富銅相中的富銅相為92%。
3)加熱1200時,Cu的富集度與1100相近,液相的厚度稍大,說明此時Cu的滲透性較強。
以上試驗結果表明,當加熱溫度較高(1000°C)時,含Cu鋼表面的氧化層為液態Cu相,液態Cu相沿奧氏體晶界浸入,產生表面裂紋。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研究,發現含銅鋼的表面熱裂問題並改進思路:
由於加熱過程中Fe在表面的選擇性氧化,在表面與氧化層的介面處容易形成富銅相。 由於Cu的熔點低,隨著氧化過程的進行,富Cu相在加熱溫度下形成液態Cu相,並沿晶界滲透,導致加工過程中出現表面裂紋。
在含銅鋼中加入Ni可以有效防止液態Cu相的形成,從而避免裂紋的形成。
所以應該加多少ni?
如何控制加熱溫度?
第 2 步:為了降低測試成本,請採取:柔軟,帶熱計算件
1)首先,利用上述測試資訊計算並驗證了fe-cu相圖
在1000時,95%Cu-Fe的富銅相仍然是固相,因此它以顆粒形式分布在介面和相鄰的氧化層中。 與測試一致。
在1100至1200範圍內,介面處形成的富銅相(92%Cu-Fe)進入液相,沿介面聚集並滲透到晶界。 與測試一致。
2)應用Thermo-Calc軟體進行模擬計算,解決Ni新增量的問題。
計算 fe-ni-cu 三元體系在 1100 和 1200 處的等溫線圖。
1100, Cu-Ni鋼 (WNI WCU=0..)71) 10% Cu-125%Ni-Fe合金相,而在氧化層中,位置靠近介面形成221%cu-23.4%Ni-Fe的合金相形成428%cu-23.5%鎳鐵合金相,以及所有固相。
介面 1200 處 71%cu-3.4% Ni-Fe 的合金化相形成 96%cu-10.9% Ni-Fe 合金相和 254%cu-34.8%的Ni-Fe合金相,而且都是固相。
計算結果表明,鋼中Ni Cu比的增加對防止液相Cu析出非常有效,其形成規律如圖所示。 可以看出,當新增溫度低於1250且鋼中Ni Cu比達到1以上時,熱力學上可以避免Cu相的出現。
3)試驗檢驗。
根據模擬計算研究結果,試鋼Ni-Cu比為11. 比較。 到ni銅比11、進行了彎曲試驗,鋼板未發現裂紋,很好地解決了含銅鋼的熱裂紋問題。 目前,該技術已成功應用於海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