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發布的《2024年全國老齡化發展公報》揭示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 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已達2人8億人,佔總人口的19%8%;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為21億人,佔總人口的14%9%,表明中國已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面對人口老齡化、少子化、人口老齡化、空巢人口、殘疾人痴呆人數不斷增多等嚴峻形勢,我國經濟發展和養老保障體系面臨重大挑戰。 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復旦大學老齡化研究院院長彭希哲在《知識淵博》欄目對“人口十問”系列訪談中,就此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和建議。
一是落實完善個人養老金制度。
自一年前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以來,雖然開立賬戶數量已超過4000萬,但實際繳費人數和人均儲蓄金額仍與預期相差甚遠。 彭希哲認為,這反映了制度設計、經濟條件等方面的一些問題對人們參與積極性的影響。 他建議提高繳費上限,提公升個人養老金與其他養老保險、商業保險的競爭力,並根據我國發展現狀和目標人群進行調整和完善。
二是養老理財觀念的新動能和變革。
* 金融工作會議將“養老理財”納入“五大條文”,旨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構建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促進養老產業和養老產業發展。 彭希哲指出,要借鑑國際經驗,開發更多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理財產品,將傳統的“為養老儲蓄”觀念轉變為“為養老投資”。 同時,保護老年人的資產,防止他們陷入高風險或欺詐的金融活動。
3. 應對老齡化挑戰的綜合戰略。
隨著老年撫養比即將超過受撫養子女比例,我國將從“愛生”社會向“老年”社會轉變,這將導致養老、醫療、照料成本大幅增加。 彭希哲強調,要通過生育支援政策、教育體制改革、“健康中國”戰略等措施,實現人口高質量發展,對沖人口總量下降對社會經濟的負面影響。
此外,他提出要重新定義老年人的概念,鼓勵中老年勞動力更積極地參與社會經濟活動。 這可以通過延遲退休、退休後再聘、志願者活動等方式實現,同時加強老年人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確保老年人公平參與和分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
四是社會保障和養老金制度改革創新。
目前,我國實行現收現付的社會保障制度,但隨著老齡化加劇,這一制度面臨嚴峻挑戰。 彭希哲認為,除了逐步推遲退休外,我們還需要做更多的事情來應對老齡化和少子化的挑戰。
他提出,中國可以利用包括國有資產在內的強大公共資源,轉化為養老資源。 同時,多支柱養老金制度的推進,特別是以個人積累為主要特徵的養老金比例的提高,以及國民福利投入在國家財政支出總體中的增加,可以在現收現付制度中起到一定的對沖作用。
至於現收現付制度本身,彭希哲認為需要不斷改革完善。 他指出,中國相對較早的退休年齡和不斷提高的平均預期壽命意味著退休養老金可以維持近30年,這與現收現付制度的設計基礎背道而馳,難以長期維持。
因此,彭希哲建議採取靈活的退休制度,讓中老年勞動力選擇是否繼續工作,讓市場來決定這部分勞動力是否應該留在全職勞動力市場。 他主張逐步確定全額養老金的年齡,允許提前退休,並享受養老金的百分比折扣,或者選擇延遲退休並獲得更高的養老金。
綜上所述,我國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帶來了諸多挑戰,但通過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創新、養老理財的發展、養老金觀念的轉變和綜合應對策略的實施,我們可以有效應對這些挑戰,實現人口老齡化平穩過渡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那麼,您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關注並在評論區留言,分享您的觀點和意見。 讓我們共同努力,在老齡化社會中構建更公平、更可持續的養老保障體系,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安寧和有尊嚴的養老。 專家稱中國的退休年齡相對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