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韌帶骨化(OLF)是黃韌帶骨肥肥擴大並侵入人體椎管,造成脊髓受壓的一種情況,在以下胸胸段和頸胸節段中更為常見。 胸部OLF是胸椎管狹窄的主要原因,佔病例的80%以上,胸椎間盤突出症和後縱韌帶骨化(OPLL)各佔10%。 2024年,Le Double率先提出胸廓OLF現象。 雖然只有少數OLF患者有臨床症狀,但癱瘓率高,診斷困難,手術風險高,因此應引起高度重視。
黃韌帶連線相鄰的椎板並形成椎管的後壁。 韌帶的前端附著在椎板的前下緣,尾端附著在椎板的後上緣,黃韌帶在中線與棘間韌帶融合,但留有間隙供小靜脈穿透。 兩側的黃韌帶分為層間部分和關節囊,關節囊與小關節囊融合。 黃韌帶中彈性纖維的含量高達60%至80%,脊柱處於最大屈曲位時可延長35%至45%,最大伸展位可縮短10%,伸展時不會因預緊而造成椎管突起。
黃韌帶骨化機制:可能與區域性損傷有關,區域性嚴重脊柱後凸發病率可高達571%,最常見部位的下胸段和頸胸段為應力集中區,也說明與損傷有關;常與氟骨症、碟狀脊椎炎和強直性脊柱炎共存;與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有關;它也被認為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的退行性變化;這種疾病也與OPLL相似,存在種族差異,在亞洲人中很常見,不僅在日本人中,而且在中國人中也很常見。
黃韌帶的骨化通常發生在椎板的上緣和關節突的內緣,與肋骨邊緣或突相連。 它可以發生在胸椎的任何節段,主要發生在胸胸 10 和 12 與頸胸交界處的交界處,在大多數情況下,它是多節段的,可以相鄰或間隔發生。 根據骨化的程度,將骨化腫塊組織分為韌帶區、軟骨樣區、鈣化軟骨區和骨化區四個區域。 相當一部分患者伴有椎間盤突出症和OPLL。
OLF的發病率因公司而異,日本的統計資料為116% ~25%。大多數患者年齡在40歲以上,男女比例約為2:1。 疼痛是胸椎間盤突出症最常見的症狀;然而,胸椎OLF和OPLL是慢性脊髓壓迫性疾病,因此疼痛症狀並不突出。 起病隱匿,逐漸加重,早期僅感覺行走一定距離後,下肢無力、僵硬、沉重、不靈活等,休息一段時間後仍能繼續行走,稱為脊髓源性間歇性跛行,與腰椎管狹窄症中常見的以疼痛麻木為特徵的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有明顯區別。 隨著病情的進展,有踩棉花的感覺,行走困難,軀幹和下肢麻木和帶狀,排尿困難和排便困難,尿瀦留或尿失禁,性功能障礙等。 體格檢查主要表現為上運動神經元病變,即軀幹和下肢感覺障礙下肢肌肉力量減弱,肌張力增加;膝關節和跟腱反射亢進;陽性病理體徵等 但當病灶位於胸腰段時,可能表現為下運動神經元損傷的體徵,即下肢廣泛肌肉萎縮,肌張力下降,膝關節和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無法引出病理體徵或脊髓上下運動神經元損傷的伴隨特徵,如肌張力降低和陽性病理體徵。
OLF的臨床表現在於提高認識和警惕性。 如果已排除頸椎和腰椎病變,應考慮無明顯原因的下肢麻木和無力,或椎道體徵,應考慮胸椎脊髓壓迫。 清晰的側位 X 線檢查可排除其他胸椎疾病,椎間孔後部可見棘狀混濁MRI 矢狀位片顯示椎管,並確定黃韌帶骨化段和脊髓受壓程度CT 掃瞄清楚地顯示壓縮段的占用情況,並可以確定是否存在鞏固的 OPLLMRI訊號的缺失提示骨化成熟,低訊號和不均勻的CT骨化密度可能繼續增長,為醫生估計預後提供依據。
OLF引起的椎管狹窄和脊髓損傷應盡快手術,採用“裸露”的後壁切除和減壓,包括椎板、黃韌帶和內側關節突1 2。 手術減壓範圍應超過壓縮面積 (LCM),以避免減壓後硬腦膜擴張和切口邊緣壓迫。 如果合併OPLL,則後部減壓範圍應超過OPLL上方和下方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