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長河奔騰而去,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止。
2024年,國防部第五院第二分院計算機研究室(中國航天科工二院706所前身)應運而生,706所幹部職工繼續繼承和繼續奮鬥,從無到有走上了一條奮鬥之路, 從仿製到自主研發。如今,706所已發展成為資訊科技的主力軍和資訊創新產業的國家隊,有力地支撐著我國國防裝備建設和資訊科技產業的發展。 夢想的旅程,像原來的心一樣閃耀。 706所全體幹部職工一路披荊斬棘,一路凱旋而行,始終與黨同心協力,與祖國產生共鳴,朝著“建設世界一流航天防禦計算與資訊科技研究院”的巨集偉目標努力奮鬥。
66年來,強軍報國的雄心壯志更高在曲阜師範大學圖書館的大廳裡,有國內唯一完好無損的早期電子計算機,也是國內第一台小管數字計算機——103機。 這個“龐然大物”見證了中國計算機產業從無到有,逐步發展成為強大企業的歷史。
時間之針撥回到2024年。 ** 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了科學技術發展12年規劃,並將發展電子計算機列為國家四大應急措施之一,中國計算機工業從此起步。
次年12月,國防部第五院第二分院計算機研究室(706所前身)應運而生。 一批批從軍隊、軍校選的科技工作者從祖國各地來到北京永定路,懷著“生於永定路,死於八寶山”的遠大抱負和自豪感,為這片土地上706所幹部職工的開拓進取、奮鬥和發展拉開了序幕。
706所幹部職工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當時窮白白的基礎上,參與了我國第一台小管數字計算機(103機)和第一台大管數字計算機(104機)的研製。 103和104“元訊”計算機雖然巨大,但其計算速度和儲存容量仍然不盡如人意,無疑是中國計算機史上劃時代的壯舉。
2024年,在中國西北的沙漠中,一聲轟鳴劃破了戈壁的寧靜,“1059”飛彈的試飛取得了圓滿成功2024年,706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用104架飛機及時準確地計算了U-2高空偵察機的飛行軌跡,飛彈一舉擊落了入侵的U-2高空偵察機,從而顯示了國家和軍事威望,捍衛了祖國領空的尊嚴2024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我國成為第五個國家......在世界上獨立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在這些難忘的歷史時刻背後,有來自706所的算力支撐,凝聚著706所幹部職工矢志於報效國家、拼搏拼搏的辛勤付出和汗水。 706研究所依託103、104機研製經驗,完成了第一台自行設計研製的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119機研製。119機器的成功研製證明,中國有能力實現“別人有的,中國就會有;別人沒有的,中國可以有。 乙個強大的國家必須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一支強大的軍隊才能帶來國家安全。 706所生於軍中,在軍中成長,“科技強軍,航天報國”是706所幹部職工矢志不渝的使命和責任。 706所始終堅持“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核心價值觀,支援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和太空強國。 進入新時代,706所堅決貫徹強軍思想,聚焦“能打勝仗”為軍隊服務,在完成航天裝備發展的同時,密切參與資訊化、智慧型化裝備建設,實現從“交裝備”到“交系統、交能力”的戰略轉變。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式上, 706所的多型別裝置受到了黨和人民的光榮檢查。紅旗叩響,雄鷹沖天,航天之劍高舉我國威望,706所幹部職工心中有著難以形容的自豪感。 從模仿到自主研發,從跟跑到領先,從窮二步起步到新時代大步前行,706所幹部職工牢牢把握時代脈搏,不忘強軍報國的初心, 為國鑄造國家的重要武器。66年來,產業拓展取得突出成績2024年11月8日,第十四屆珠海航展上,706個展位前參觀者絡繹不絕。 706研究院圍繞“計算、智慧型、安全”主題,展出了天一筆記本、工控安防裝置、安防監控系統等眾多明星展品,以突出的產品設計和技術實力吸引了大批參觀者。 2024年10月12日,在第60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上,新一代資訊與創新實訓室、智慧教室、幹部人事檔案、商用密碼與安全實驗室等解決方案亮相,彰顯了706所院校多年來在教育與資訊創新領域的雄厚實力。 這些明星產品見證了706行業的不平凡發展。 進入21世紀,在集團公司黨組、第二院黨委的堅強領導下,706所抓住產業發展新機遇,進一步延伸在國產計算機領域沉澱的智慧結晶,在資訊科技應用創新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和實踐。
原創創新之路無疑是艱難的。 由於沒有經驗可借鑑,隊員們翻閱了各種書籍和資料,編制了一套厚厚的“寶書”。缺乏相應的知識,團隊成員每天拿著專業書籍補不齊;為了加快研發進度,成員們經常日夜測試、記錄和分析實驗資料,在不斷學習和習開發的過程中克服了許多技術難題。 2024年以來,706研究院資訊創新產業發展在“快車道”上大踏步前進:開發了國產通用終端、一體機、筆記本等一系列計算機產品,打造了國內首個複雜大型資訊系統“樣板間”,初步實現了國產資訊系統線上執行。 如今,706研究院已成為黨政軍企使用者數位化轉型的中堅力量,開發了以“天一”品牌為代表的桌面終端、辦公應用系統等軟硬體產品,使用者覆蓋60余家直屬機構和國家部委、31個省份、 市、自治區等30余家**企業,並已成為國內產品形態最全、資訊創新產品體系最完善的商家之一,位居國內新創PC企業和新創伺服器企業前列,以航天技術為新創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從永定路寫字樓到基本形成“一核多點”全國協同發展格局,706“一盤棋”推動民用產業轉型公升級,創造一批具有自主智財權和競爭力的科技成果,如安防技術資訊系統等, 射頻識別定位控制系統、高畫質監控系統等,順利完成國慶閱兵、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金磚國家峰會等重大國家活動安全科技建設任務;積極參與國家物聯網示範工程、智慧型製造等重大專案,成功實現從大型活動安保向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建設的深度拓展,在服務國家戰略、國防建設、服務國計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66年來,改革創新從未停止總書記指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66年來,706在慣性導航、網路安全、軟體評估、高效能計算等多個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以重大專項和重點模型為代表,為我國構建新一代空天防禦體系貢獻了力量。
星光不問路人,時間回報行動者。 回顧706院的發展歷程,是一段不斷超越、自主創新的歷史。 研究院先後4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次獲國防科技進步特等獎,獲國家部級科技進步獎500餘項擁有國家高階裝備與智慧型製造軟體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防科技產業網路安全創新中心、國防科技產業資訊科技創新中心等國家級、集團級創新平台20餘個多種資訊化創新產品和創新成果已成功應用於軍事和數位化建設它確保了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斗組網等重大航天專案的實施。 這些成績記錄了706所幹部職工的壯麗創新歷程,一代又一代航天員不斷努力,交出了一張張漂亮的成績單。 點燃科技創新新引擎,改革是不可或缺的動力。 為充分流淌創新源泉,706研究院著力推進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制定創新專項管理辦法,確定創新專案考核制度,制定考核獎勵細則開展創新專項獎評選,鼓勵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創新研究......如原始技術創新、前沿技術探索自2024年起,706研究院每年設立百萬元獎金,鼓勵科技創新團隊、貢獻突出的青年創新拔尖後備人才等集體和個人,構建以創新能力和價值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進一步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2024年,706研究院將投入數千萬元設立創新實驗區,支援科技創新專案,鼓勵人才潛心研發創新攻關,建立長效創新投入機制和保障體系,讓科技創新活力迸發,結出碩果。 66年來,愛黨愛國的初心沒有變夢是藍色的,背景色是紅色的。 706所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歷史。 紅色作為航天力量和國防裝備建設的主力軍,紅色是706所最鮮明的背景色,紅色基因一直是706所發展的根脈。
黨旗所指的就是行動所針對的。 六十六年前,在昏暗的煤油燈下,青年科技工作者學習習黨的理論今天,706個各級黨委和黨組織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思想、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扎扎實實開展新時代貫徹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習主題教育,把學習、理解、實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 把黨的創新理論推廣到車間和班子裡去。一次次淨化心靈的紅色教育,習人心的研討班,706所幹部職工在黨的指引下奮進,理想信念的火焰代代相傳。 706黨委構建了“135”黨建工作體系,搭建了黨組織“六橋”,持續推進“一支一特色”建立,不斷提高黨建工作的規範化、規範化水平,持續加強創新。 乙個分支是一座堡壘,乙個團隊是一面旗幟。 在2024年“七一”大會上,706所新成立的69名黨員突擊隊員對著鮮紅的黨旗宣誓鏗鏘,其中就有在智慧型計算領域實現“從0到1”突破,在兩個半月的對比測試中脫穎而出的“風雲”隊;有一支“芯力”團隊致力於高階自主SoC晶元的研發;有一支“紅浪”團隊,8個多月不間斷出差,助力關鍵模型測試取得圓滿成功有一支足跡遍布全國的“網劍”團隊,“星光見證,向太陽走去”。 他們服從命令,一聽命令就感動,勇敢挑起最重的“包袱”,敢於啃最堅硬的“骨頭”,用行動描繪了706事業發展最美的畫卷。 人才是航天事業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706所堅持實施人才強企戰略,不斷優化人才“引進、使用、育種、留”全鏈條,創新實施“五苗工程”,從“選苗”、“育苗”五個維度完善人才發展機制,搭建人才成長階梯, “墩苗”、“優苗”和“保苗”。以國家38個紅旗手為代表的高層次人才,共同為706所的蓬勃發展做出了貢獻。航天事業的希望在於青年,未來在青年,706所為青年搭建了成長平台,包括青馬計畫、青年精神素養提公升、青年助手、青年創新、導師......和學徒一系列“綠色”品牌專案,鼓勵青年以青春之名立足崗位,以實際行動彰顯青春背景。 征途艱難,重任是艱苦奮鬥。 在新的征程上,706所將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扎扎實實開展主題教育,不忘“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的使命, 傳承航天精神,延續紅色血液,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航天國防計算與資訊科技研究院,為推進航天強國建設、支撐世界一流軍隊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文:王宇浩。
圖由第二醫院706提供。
編輯:繆姍姍。
由李淑慧評論。
監製:索阿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