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鵬. 南方**記者梁菊聰攝。
廣州市越秀區中山二路、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中山第一醫院”)並肩而立。 向北走,過馬路,就到了同樣由孫中山博士創辦的智心中學。
小海鵬從小就住在“中山藥”周邊一平方公里的範圍內。 曾就讀於知心中學和中山醫學院,現任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山第一醫院院長。
孫中山先生提出要“敢做天下第一”。 肖海鵬說,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廣東在改革開放中走出了一條新路,而他自己也深受這種精神的影響,敢想敢做。
改革開放45年,蕭海鵬見證了廣東乃至全國醫療衛生產業的巨大變化。 展望未來,他有乙個更加雄心勃勃的目標——吸引全球醫學人才齊聚粵港澳大灣區,搭建乙個高水平平台,共同攻克醫療難題,為健康中國提供堅實保障。
南方**記者 陳一春、吳少民、卞德龍.
從聽診器到達文西機械人。
2024年畢業於中山醫科大學(現中山醫學院),進入中山第一醫院。 那時,醫生可以帶著聽診器“走遍世界”。 如今,先進的達文西手術機械人已成為中山第一醫院的“標配”。 在肖海鵬眼中,改革開放給醫療健康行業帶來的巨大變化堪稱奇蹟。
南方**:你在廣州出生和長大。 改革開放對你的生活有影響嗎?
肖海鵬:敢為人先的精神,敢想敢幹的勇氣,讓廣東在改革開放中開闢了一條新路,也開啟了我的人生格局。 隨著改革開放,我們可以成長為今天的博士、教授、院長和院長。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見證了廣東醫療產業和醫療改革在過去幾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目前,我居住的廣州市越秀區平均預期壽命為85歲,達到歐美發達國家水平,這正是醫療衛生行業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們花了40多年才達到歐美發達國家用了幾百年才達到的成就,這是乙個奇蹟。
南方**:中山第一院這幾十年來發生了哪些變化?
蕭海鵬:中山醫學是中國西醫的發祥地,是孫中山學醫的地方,有著很好的傳統。 2024年大學畢業,加入了當時已經很有名氣的中山第一醫院。
但當時整個醫院只有700名醫護人員,幾棟小樓,樓裡的電燈照明只需幾根燈管就可以完成,所以沒有先進的裝置。 從硬體上看,甚至可能還不如現在的區級醫院和縣級醫院。 然而,當時的醫生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創造了非常好的效果,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
目前,中山市第一醫院有近萬名工作人員支援醫院的運營,幾家醫院的總建築面積近100萬平方公尺,比原來增加了幾十倍。
目前,世界上有先進的醫療裝置,我院也有。 特別是,我們有 6 臺達文西手術機械人。 我們還創新了許多獨特的技術,例如非缺血性器官移植。 過去,醫生手中最常見的“**”是聽診器,但現在在中山第一醫院,患者基本可以享受到世界頂級的醫療服務。
South**:你如何看待這樣的變化?
肖海鵬: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怎麼也想不到幾十年後,我們醫院會是這個樣子。很多當時沒有希望的疾病,現在都能治癒,進步明顯。
從整個醫療健康行業的發展來看,短短45年,我們基本實現了全民醫保,醫療技術創新成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成績有目共睹。 改革開放是我國取得這些成就的根本原因。
改革是發展的第一動力,只有改革才能帶動發展。 創新是醫學科學發展的主要動力,人類依靠創新才能進步。 如果你想做,就做一些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如果你想去,就走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當時,我們說要突破一條“血路”,開創一條屬於自己的“血路”。 我們的醫學事業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得益於我們敢於思考、敢為人先的勇氣。
30分鐘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醫療圈。
創新是發展的動力。 針對當前醫療服務需求,肖海鵬提出新理念——通過構建大灣區陸、海、空立體化應急響應和治療體系,讓優質醫療資源更快捷、更便捷到位。
南方**:我剛才提到“創新是一切醫學科學發展的主要動力”,中山第一醫院是如何創新的?
肖海鵬:我們正在建設世界一流的科技創新中心——精準醫學科學中心。 圍繞心腦血管疾病、腫瘤、感染、炎症與免疫、資料科學與人工智慧、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六大方向,打造基礎與轉化研究、交叉學科(醫工融合)研究、醫學大資料與人工智慧研究、臨床研究、公共衛生研究、實驗動物六大平台, 從而攻克胰腺癌等世界公認的醫學難題,努力產生原創性、顛覆性的研究成果,促進成果轉化。
此外,我們還提出在粵港澳大灣區打造30分鐘醫療圈,真正實現急危疾病第一時間搶救。
南**:如何實現30分鐘的就醫圈?
肖海鵬:以香港為例,雖然醫療質量高,公立醫院費用低,但患者等待就醫時間長,有些疾病等不及。
我們在大灣區構建了陸、海、空立體應急響應和處理體系,並在中山市第一醫院南沙院區進行了布局。 南沙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到達港澳需要半小時。
目前,南沙校區已搭建了2個停機坪,配備急救裝置,飛往香港或澳門只需15分鐘,對港澳居民極具吸引力。 在發生突發衛生事件時,我們的***可以飛過來進行運輸和治療。
除此之外,我們還創造性地設計了移動ICU,將於明年5月左右投入使用。 這是在車上搭建的ICU,配備了最先進的重症監護和治療裝置,如ECMO等,可以隨時隨地實現緊急救治,也將助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30分鐘的醫療圈。 未來,南沙校區將設有應急碼頭。
South**:是什麼促使你提出這些創新想法?
肖海鵬:隨著改革開放,我們的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要滿足14億多人口的健康需求,讓老百姓看得見、看得起、治得起,讓每個人都能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要繼續深化改革,不斷創新。 優質的醫療資源如何真正沉入百姓,如何才能更快、更便捷地落地到位,我想主要原因就是要從患者“就醫”向醫院“送醫上門”轉變。 一方面要完善網路醫院建設,讓醫生隨時隨地看病另一方面,要建立居家醫院護理體系,讓患者在家也能得到中山市第一醫院的優質三級護理,既可以節省患者費用,又能讓患者在家得到更好的心理支援,吃得更好,也降低了醫院交叉感染的風險。
匯聚全球智慧,共克健康問題。
肖海鵬指出,醫療衛生領域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方向應該是繼續深化國際合作,凝聚全球智慧和全球力量,攻克人類健康問題,推動醫療衛生服務高質量發展,為公眾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南方**:您對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服務改革有何看法?
肖海鵬:在世界各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聯絡的時代,全球衛生部門仍然面臨著許多共同的挑戰。 傳染病威脅著人類生命,環境汙染和氣候變化帶來了許多新的公共衛生問題,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和新陳代謝高,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序正在加速。
中山市第一醫院作為知名的、高水平的醫院,肩負著建設世界一流醫療中心、推動整個醫療行業不斷進步和發展的重要使命。 通過國際合作,實施以創新和人才為核心的醫院高質量發展戰略,是我們應對這些挑戰、有效解決這些全球性醫療問題的必由之路。
南方**:如何深化國際合作?
肖海鵬:縱觀改革開放45年,我國醫療衛生領域的國際合作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形成了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的國際合作局面。
我院與全球60多所頂尖大學和醫療機構深化合作,通過平台和專案,匯聚了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南沙院區來自世界各地的醫學人才。
例如,我院與英國伯明罕大學聯合成立了“國際健康老齡化研究所”。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共建中國首個“精準醫學工程聯合實驗室”與哈佛麻省總醫院-布萊根醫療系統(MGB)在全方位、多層次的專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研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共合作專科18個,哈佛專家250餘人,醫學專家和醫學生3000餘人參加。 此外,還準備建立外科中心和腫瘤研究中心。 還有許多國際頂尖學者作為外聘教授參與了第一屆中山學院的發展。
南方**:您對大灣區醫療產業的發展前景如何?
肖海鵬:我的理想是,未來,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領域的專家,在南沙校區科研樓,共同解決人類健康面臨的重大問題。
廣東走在改革開放的前沿。 我們真心希望通過國際合作,使南沙校區成為國家醫學中心重要的應急醫療救援載體和科技創新的大科學平台,也使中山醫科大學系統成為醫學科技創新和人才的高地,成為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示範和引領場所。 我們有信心做好工作,為人們提供更便捷、更同質、更公平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