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後是《中國科學院資訊科技科學系院士簡介(十二)》(按姓氏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張蓉,男,2024年2月出生於江蘇省鹽城市,江蘇淮安人,中科院院士,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副部長級)、黨校校長、廈門大學國家積體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主任、廈門未來顯示技術研究院院長。
2024年獲南京大學學士學位2024年獲南京大學碩士學位2024年獲南京大學博士學位2024年2月任南京大學校長助理2024年11月任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24年4月任南京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2024年10月任山東大學校長(副部長級)、黨委副書記2024年7月任廈門大學校長(副部長級)、黨委副書記2024年4月任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副部長級);2024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榮主要從事半導體光電材料、器件和物理等研究。 在解決基本物理問題、攻克材料製備難題的基礎上,成功研製出新型高效能紫外探測和固態光源器件,開拓了高靈敏度空空對日盲紫外探測和成像等應用領域,取得了系統性、創造性的成果,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5]他帶領課題組突破了多項製備高質量氮化物半導體材料的核心技術,成功開發了一系列具有先進技術指標的新材料、新器件建立了一系列氮化物半導體的光電物理模型,填補了氮化物半導體基本物理引數的空白,豐富和發展了氮化物半導體器件的物理知識研製出一系列新型高效能光電子器件,特別是日盲紫外探測器和單光子紫外探測器保持國際領先水平,在多個領域得到成功推廣應用。
鄭海榮,男,回族,2024年11月出生於安徽省長豐縣,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國家高效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主任,醫學影像科技系統重點實驗室主任, 國家醫學影像技術與裝備工程實驗室主任 Paul CLauterbur)是生物醫學成像研究中心的主任。
2024年9月至2024年7月,鄭海榮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加工與控制工程系攻讀學士、碩士學位2024年8月至2024年5月,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攻讀博士學位2024年5月至2024年9月,在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工程學院從事博士後和專案科學家工作2024年9月回國,先後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工作,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2024年11月任國家地方聯合高階醫學影像技術與裝備工程實驗室主任2024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24年至2024年,任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學工程研究所所長2024年7月,任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2024年入選全國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24年6月,任中國科學院健康資訊學重點實驗室主任2024年4月,任國家高效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主任2024年6月任醫學影像科技系統重點實驗室(國家級)主任,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鄭海榮主要從事醫學影像理論、電子與資訊處理研究,以及醫療器械研發。 提出了隱式正則稀疏快速成像理論和高速成像電子學新系統,突破了醫學磁共振成像速度慢的問題作為首席科學家,他帶領團隊成功研製出中國首批30t高場磁共振,全球首創50T超高場磁共振並實現產業化,打破國外長期壟斷;他提出了聲輻射力生物測量的新方法,成功研製出新一代無創超聲彈性模量成像儀,實現了超聲生成的飛躍,已在全球1000多家醫院使用提出了超聲輻射力神經調控的新原理,成功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無創顱腦神經調控儀器。
鄭建華,2024年9月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浙江寧波人,資訊分析專家,中科院院士,解放軍保密委員會技術安全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資訊工程大學網路安全學院研究員。
鄭建華,2024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2024年被評為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同年被授予首位特殊津貼專家202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24年10月,出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鄭建華院士網路安全工作室揭牌儀式2024年12月,出席“山東院士之家”揭牌儀式。
鄭建華長期從事複雜資訊系統分析及相關基礎理論研究。 在複雜資訊系統分析領域對序列論、函式論、演算法設計與分析等進行了系統研究,在複雜資訊系統的輸出分析技術、系統模型分析的理論與方法、系統引數約簡技術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多次在實用複雜系統的分析中發揮作用。
鄭萬華,2024年2月出生於吉林省吉林市,人工微結構材料與光電子學專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鄭萬華,202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光學系,被派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畢業於理學碩士學位;2024年碩士畢業後,加入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他於2024年獲得香港浸會大學理學博士學位20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24年至2024年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光電子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2024年至2024年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2024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24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024年入選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專家202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鄭萬華主要從事人造微結構材料和半導體雷射器的研究。 率先向科技部提出在國內研究高效能光子晶體雷射器,並在國內率先突破雷射雷射,開發了從光子晶體能帶控制、光子晶體雷射器結構設計、材料生長到晶元製造的全鏈條自主可控技術體系。 在矽基光子晶體和雷射產生的研究中,利用矽基奈米結構材料實現高q值的光子晶體微腔,在國際上首次採用矽基光子晶體寬禁帶材料實現可見光的鎖模脈衝雷射在III-V族半導體人工微結構材料與器件研究方面,國內首次在INP和Gaas基光子晶體平面發射和邊緣發射雷射器方面取得突破在新型光子整合技術方面,我們開發了國內第乙個具有自主智財權的晶圓鍵合和清洗系統通過共同控制光子態和電子態獲得的高效能雷射輸出取得了系統的創新成果,低發散角光子晶體雷射器技術已成功轉移。
鄭耀宗,2024年2月9日出生於香港,廣東中山人,微電子學專家,中科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前校長,香港大學前校長。
2024年從香港大學畢業後,鄭耀宗前往加拿大留學他於2024年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24年,他獲委任為香港城市理工學院校長2024年,他出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2024年,他出任香港大學校長202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24年9月,迫於各方壓力辭去香港大學校長職務。
鄭耀宗長期對金屬-二氧化矽-矽(MOS)體系及其器件物理和工藝技術進行系統研究。 矽氧化技術的發明解決了當時金屬-氧化矽-矽(MOS)器件和積體電路的閾值電壓漂移和執行不穩定的問題,提高了MOS器件和電路的效能、可靠性和良率。 國際上最早提出了MOS逆層載流子表面粗糙度的散射理論,該機理成為MOS積體電路進入深亞微公尺級後決定MOS倒置層載流子遷移率的主要因素,是MOS器件物理領域的一大發展。 他是最早開發氮化矽技術的研究人員之一。 在深亞微公尺器件模型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鄭友炅,2024年10月1日出生於福建省大田市,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物理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
鄭有炯2024年至2024年就讀於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獲理學學士學位2024年至今任教於南京大學物理系2024年至2024年,他是紐約州立大學的客座教授202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鄭友炯從事新型半導體異質結構材料與器件的研究。 在矽鍺和氮化族異質結的研究中,他開發了鍺-矽和氮化物族異質結構生長的光輻射加熱方法和新技術。 基於鍺-矽和氮化物極化帶工程,開發了多種新型器件。 提出並實現了一種新的鐵電體、氮化鎵和鐵磁體半導體異質結構體系。 發現了應變誘導的鍺矽合金有序化的新結構,並提出了一種新的模型。 揭示了氮化物基團的異質結構極化、二維電子氣體及其相關性質。 觀察了碲化鎘和銻化銦異質結的二維電子氣體和佔據子帶的規律,開闢了II-VI III-V非均相體系二維電子氣的研究領域。 本文提出了一種基於矽鍺技術的二氧化矽介面量子約束矽奈米結構。 他還領導了南京大學半導體超晶格實驗室的建立。
鄭志明,2024年10月生於上海,浙江寧波人,資訊處理專家,中科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學與系統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鄭志明於2024年獲得北京大學理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2024年至2024年歷任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2024年晉公升為教授、博士生導師2024年至2024年歷任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副教務長2024年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4年至2024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學院院長2024年至2024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2024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校務委員會副主任202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24年被評為國家萬人計畫名師2024年,他成為北京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教授。
鄭志明長期從事航空航天資訊保安、複雜資訊系統等數學與資訊交叉領域的研究。 他創造了動態密碼,它基於代數和動力學融合的密碼分析原理和方法,突破了高速、低消耗、多模式航空航天資訊保安的技術瓶頸,成功開發了一系列新型航空航天安全裝置。 針對複雜資訊系統,他創立了調控系統複雜性的理論和方法,建立了資訊快速傳播、資訊全球傳播和準確資料分析的新計算模型,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的學術影響。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