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冬至。 它是“24節氣”中的倒數第三,在這一天,太陽直接照耀著南回歸線,使其成為北半球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冬至一過,白晝會變長,黑夜會變短。 古人視日和白晝為“陽”,月夜為“陰”。 冬至那天,“陰”已經到了極致。 也是從“冬至”那天開始,“陽”開始興盛,“陰”日漸衰落,完成了“陽興陰”的轉變。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觀察自然界的氣候變化,結合農牧漁業生產,將一年劃分為包括“冬至”在內的24個節氣,以便更準確地表達氣候變化。 但話又說回來,冬至節不僅僅是中國人慶祝的節日。 從歷史上看,它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朝鮮半島和日本也使用農曆,更不用說日本了。 韓文和日文中的“冬至”一詞是乙個漢字詞,實際上被稱為“冬至”。 南韓人有冬至吃紅豆粥的習俗,一方面是為了辟邪,另一方面是為了補充營養。 除了像南韓人一樣吃紅豆粥外,日本人還有在冬至那天洗澡的習慣,這被稱為“冬至浴”。 從歷史上看,日本人被稱為“東方人”。 相應地,歐美國家都是“西方人”。 有趣的是,在19世紀後期的中國報紙上,你還能看到“西方人”過“國外冬至”的記載。 在上海的《宣言》中,不時可以看到“本月26日是西方人的節日,俗稱外國的冬至”。 “明天,西曆十二月二十五日,也就是耶穌的誕辰,也就是中國人所謂的外國冬至”。
顯然,這個“外國冬至”就是現在所說的“聖誕節”。 例如,1887 年 12 月 25 日的“宣言”寫道:“今天是......國外的冬至節。每家企業門前,都有一萬年歷史的分店,彰顯慶祝的意義。 “另外,聖誕節是按照農曆來計算的,在中國,在沒有跑車的一年中,一般定在冬至後三天,而且有了中國曆法的知識,這個外國的節日緊跟著中國的冬至,在不信教的中國人眼中,自然很容易理解為外國人的冬至節。 當然,也有人理解,“外國冬至”理論是中國人不了解中西曆法的區別造成的,特別強調這一天是“耶穌在異國的生日”,而不是“按照中國的冬至日, 三天後,作為節日“云云。但“聖誕節”這個名字真正在中國流行起來是在20世紀20年代之後。
今天我們知道,“聖誕節”是乙個宗教節日,用來慶祝耶穌的生日。 看來,這確實與“冬至”格格不入。 只不過冬至在陽曆的12月22日左右,聖誕節在12月25日,前後只有兩三天。 兩人在同一天如此親密,真的只是巧合嗎?不。 如果人們開啟聖經,他們會發現根本沒有提到耶穌的出生日期。 相反,12月25日這一天是由羅馬帝國教會在耶穌死後數百年所命定的。 你為什麼選擇這個日期,有一種理論認為,這實際上是**教會對當時流行的“異教徒”密特拉教做出的妥協。 密特拉教崇拜的“密特拉神”是古代印度-伊朗神,後來發展成為太陽神(光明之神)。 12月25日被認為是太陽神的生日。 根據密特拉教,太陽神每年“死”一次,即一年中太陽照射時間最短的一天(即冬至)。從第二天開始,天亮了,“太陽神”死而復生。因此,12月25日,當日照開始變長時,就成為太陽神的生日。 後來,**宗教興起後,為了爭取“異教徒”信徒的皈依,將其與耶穌的生日掛鉤,並“增選”為**宗教最重要的節日。 順便說一句,今天聖誕節的一些重要元素,如聖誕火雞或聖誕樹,實際上是“異教徒”,與宗教無關——耶穌住在今天的巴勒斯坦,永遠不會看到原產於北美的火雞。 因為創意也有太陽的起源,所以聖誕節和冬至似乎有點“不一樣”。 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連慶祝方式都有些相似:群眾儀式臨近冬至祭祖,節日宴會類似於冬至團圓飯,外國銀行全部關門,相互節禮送禮等,這也類似於中國人在冬至的習俗。 事實上,早在採用**之前,北歐的日耳曼民族就習慣於在聖誕節前後盛宴:“這是乙個古老的習俗,所有農民都會來到異教徒的寺廟,並帶來節日期間所需的食物。 在這場盛宴上,所有人都要喝麥芽酒。 各種牲畜也因此被殺死”。 由於北歐冬季氣候寒冷,由於缺乏飼料,當地人不得不在嚴冬到來之前屠宰大量不用於繁殖的動物並製作鹹肉。 這樣一來,“聖誕大餐”是一年中難得的能吃到足夠鮮肉的場合,堪稱名副其實的“最後的晚餐”。 一年中生產的大部分葡萄酒和啤酒也經過發酵,此時可以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