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黃一玲)12月10日,在2023綠色金融北外灘論壇上,《銀行業氣候資訊披露與碳核算研究報告(2023)》正式發布。
據悉,該報告由上海金思南金融研究院和崑山杜克大學可持續投資專案聯合編制發布,中國資訊化聯合發布。 GF60(綠色金融60論壇)首席經濟學家、杜克大學教授張俊傑表示,報告從多個維度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採用“AI模型+人工”相結合的方式,對銀行氣候資訊披露和碳核算質量進行評價。
報道稱,外資銀行一般參考國際組織碳核算金融聯盟(PCAF)發布的《全球金融業溫室氣體核算與報告準則》,國內銀行一般參考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機構碳核算技術指引(試行)》。 外資銀行主要從公開資訊、客戶企業、第三方資料提供商處計算投融資碳排放資料,而國內銀行則選擇多家碳市場排放控制企業進行試算。
報告指出,境內外銀行氣候資訊披露存在巨大資料挑戰,影響戰略制定、風險管理、指標和目標,尤其是投融資業務中碳核算和情景分析的範圍和程度。 具體而言,一是金融機構客戶群尚未全面開展氣候資訊披露,披露所需的底層資料不足其次,資料的準確性對於銀行進行氣候風險評估至關重要,現階段可用資料的可靠性尚待驗證三是資料龐大複雜,碳核算計量方法和計量指標不統一;第四,據統計,現階段銀行使用的資料大多依賴於前1-2年的資料。
對於未來如何更好地幫助商業銀行開展氣候資訊披露和碳核算,張俊傑對中國**日報記者表示,建議監管部門、銀行和上市公司共同合作,“首先,監管部門要及時制定相關規則,讓銀行等金融機構有依據遵循;其次,銀行需要加強人才培養和能力建設,準確識別哪些企業活動與氣候變化高度相關。 最後,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需要主動披露碳排放資訊。 張俊傑進一步表示,商業銀行的氣候資訊披露和碳核算工作是以企業客戶和個人客戶提供的碳排放資訊為基礎的,如果沒有底層資料,銀行披露氣候資訊就是水源、無根之樹,銀行只能通過假設和推論來獲取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