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科院、中科院兩年一度的院士選舉結果公布,學術界一片熱鬧。
今年特別熱鬧,直接出圈了。
因為中科院院士名單裡有乙個熟悉的名字——顏寧。
一時間,“閻寧當選院士”的報道鋪天蓋地。
但在漩渦的中心,她的情緒並沒有太大的波動。
名單公布後的第二天,她在深圳舉行的乙個論壇上輕描淡寫地回應
這些“帽子”實際上並不能改變你是誰。 我不會說你因此而變得更好,或者其他什麼。 ”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我認為我們追求的是我在科學史上留下的東西,以及我為社會所做的一切。 所以從那一刻起,你就總是想志存高遠。 ”
這個答案和她六年前的答案一模一樣。
不同的是,當時全網的報道標題是“顏寧被打敗了”。
2024年,作為當時最年輕的院士候選人,年僅39歲的顏寧,從參選之時就備受關注,落選結果一公布,就傳來噓聲。
顏寧還是沒在意這個:
科學家的名片是科學研究的成果,而不是頭銜。 無論是否當選,我還是我,既不好也不壞。 ”
這麼多年,無論外界是愉快還是苛刻,似乎都再也無法激起她心中的波瀾。
她在自己的世界裡是自給自足的,因為她的世界足夠純潔,足夠純潔,只剩下她內心的聲音;它足夠廣闊,足以驅散世界的喧囂。
被外界誤解的顏寧。
顏寧是近幾年少有的受到如此公眾關注的科學家,這要從她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教授開始。
2024年,還不到30歲的顏寧成為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博士生導師。
此後,她在《自然》、《科學》、《細胞》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在結構生物學領域取得了諸多突破。 ”
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成就將她推向了公眾的視線,迫使她受到公眾的監督。
隨後,大大小小的標籤從天而降:清華大學的女神、美麗的科學家、石一公驕傲的門生。
從此,她開始了被討論和誤解的命運。
那時,她每次發表研究成果都會被噴一噴。 2024年,科學網報道了顏寧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成果,留言區有32條評論,其中10多條是尖刻的:
分析蛋白質結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是的,畢竟有數以萬計的蛋白質。 加上不同物種的蛋白質,至少 100,000 CNS。 ”
結構分析不是一件難事,很多人都能做到,做得很快,喝幾杯茶就有了大概的結果。 ”
無數無端的罵名砸向她。 她擔心父母的影響,去安慰父母:“我怕你受到影響,只要你沒事,我一點都不在乎。 ”
直到 2014 年,一項更具開創性的研究才將她推向了更高的階段。
閆寧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分析了glut1葡萄糖轉運蛋白的三維晶體結構,打破了困擾國際學術界半個世紀的難題。 ”
讚譽和讚美紛至沓來。 閆寧曾獲得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和M.Sackler國際生物物理學獎,並被Nature Impurities評為“中國科學之星”之一。
在名氣上公升的同時,也引起了更多的關注。
她的一舉一動都會在不經意間被放大,引發各種爭議。
2024年,韓春宇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該技術在國內外備受關注,甚至有人稱其為“諾貝爾獎”級科研成果。
當韓春雨被全網瘋狂追捧時,顏寧潑了一盆冷水:
如果所有的資料都是可靠的,前景是巨大的,而且很棒,那麼這項研究就很棒。 它不是創新研究,是後續型,不需要神話,是2024年的原創。 ”
幾乎是可以預見的,罵聲不絕於耳,網友說她“吃不了葡萄,說葡萄酸”,一些非理性的網友甚至公升級為人身攻擊。
一年後,她個人辭職公升級為公開事件,引發廣泛討論。
2024年5月,顏寧從任教10年的清華大學辭職,受邀前往普林斯頓大學,在全網引起轟動。
有人拿出她這幾年申請科研失敗的案例,並以此為論據,將她的辭職解讀為“消極離職”。
隨後,情況公升級到完全超出辭職範圍的地步。
嚴寧的出走“被視為人才外流,引發了公眾對中美研究體系比較的討論”。
其中,不少激進網友罵她不愛國、“背叛”。
在種種爭議中,顏寧的形象似乎被妖魔化為乙個嫉妒無情的科學家。
其實她並沒有外界想象的那麼複雜,在韓春雨事件中表達不合時宜的意見,她有長遠的考慮:
如果在沒人重複的情況下急於投入大量資金,對中國學術界的負面影響簡直難以想象。 ”
這個想法被證明是相當合理的。
韓春雨的**發表後不久,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紛紛表示,這個實驗是不可重複的。 一年後,韓春雨和他的團隊主動撤回了這篇文章**。
至於對她“消極離家出走”的解讀,更是“無稽之談”。
事實是,她在清華大學的10年裡是“幸運的”,有“優秀的學生,友好的同事,還有乙個給予我全力支援的管理部門”。 ”
她去普林斯頓教書,只是因為她想離開自己的舒適區,開始乙個全新的挑戰:
我擔心如果我在乙個環境中呆了很長時間,我可能會沾沾自喜,不知道。 改變環境的目的是給自己施加一些新的壓力,刺激自己獲得靈感,希望在科學上取得新的突破。 ”
而且,當時她並沒有完全離開清華大學,而是成為了清華大學的兼職教授。
如今,顏寧已經從普林斯頓大學辭職,回到中國,成為深圳醫學科學院院長。
天下名聲不服氣,天下不失氣,確定內外有區別。 ”
這是她在論壇上的簽名,也是她多年來一直對自己的要求。
在時間的長河中,縈繞在她心頭的謠言和批評,注定被風吹走,她真實的一面逐漸顯露出來。
來自天堂的“奇蹟”
我是嚴寧,主修結構生物學。 ”
在央視節目《聊聊》中,她耐心地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專業和研究,將晦澀難懂的科學術語比作生活中常見的物件,並生動地講解,在這個過程中,她不時問觀眾是否理解。
她花時間說這句話,是因為她想打破公眾對科學凌駕於我們之上的刻板印象。
她認為,這是乙個通俗易懂的世界,沒有門檻,只要你在本科階段有足夠的訓練,就可以踏入這個領域。
大家都把她舉到祭壇上,但她卻選擇主動走下去。
節目中最令人難忘的片段之一是,一位觀眾問了她乙個問題,並隨口說了一句:“你的研究。 頓時被她打斷,並特意強調:
這不是“我的研究”,而是“我們的研究”。 ”
不是說更嚴重,而是她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面對自然的謙卑感就越強。
科學世界如此廣闊,乙個小小的人類怎麼能瞥見這一切呢?
當她愛上科學時,這意味著研究最終將成為她一生的工作。
然而,她的科研之路並非如此注定。
起初,她和大多數人一樣,看不到未來,而報考清華大學生物系,也符合父母的期望,她原本夢想成為一名作家,結果去了普林斯頓大學留學。
直到她在學校遇到了幾位教授,他們都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其中一位獲得了諾貝爾獎。
半夜,她經常能看到他們兩個,站在各自的實驗室裡,彎著腰,在顯微鏡下觀察果蠅。
她被這幅靜謐而美麗的畫面深深打動,“我被那種樸素和執著所感動,我覺得自己將來會成為這樣,我會簡單地做自己喜歡的研究。 ”
剛進入科研領域時,挫折和煩惱是不可或缺的,那種強烈的挫敗感讓她難以忘懷。
在石一公教授的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她稱這是一年半的“黑暗日子”,“我做什麼,我不能做什麼”。 ”
與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她進入實驗室後不久,就有人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文章,一年後,當她還在苦苦掙扎時,第一作者的**也發表了。
石一公整天在她面前誇獎別人,“你看他多細心,你看他多認真,多腳踏實地。 ”
在那段時間裡,她承受著壓力,一下子減掉了三十磅。
這種挫敗感一直持續到2024年1月11日,她自己做了乙個複雜的生化實驗,導師的一句話讓她松了一口氣,“你終於可以做實驗了”。
這一刻,她突然體會到了做科研的喜悅,這個日期也深深地刻在了她的腦海裡。
那段成功和失敗的時期,逐漸將她塑造成理想中的教授夫婦的安靜模樣。
後來,又有兩位清華兄弟來到了實驗室。
夜幕降臨,三人用小音響播放老歌,伴隨著緩慢悠揚的旋律,專心進行自己的實驗,一切都如她所料,“感覺真好。 ”
陶醉在浩瀚的科學世界裡,顏寧已經忘記了自己的疲憊。
每天不分晝夜地做實驗、寫**,忙得不可開交,有一年除夕夜她還留在實驗室寫**,回家吃了除夕飯,又趕回去繼續寫,“整個人都很興奮。 ”
總有人問她是不是苦,但她很享受,“只要你執著於某件事,你怎麼會覺得苦呢?對她來說,枯燥的科研工作在外人眼中“就像有人沉迷於玩遊戲,著迷”。 ”
在愛和努力的加持下,成功幾乎是理所當然的。
當實驗結果開花結果時,喜悅是無比的。
每當回想起發現glut1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的那個冬夜,顏寧依舊記得那種說不出的興奮,“這是世人以前都不知道的事情,突然你第一眼就瞥見了,你覺得這是什麼樣的獎勵。 ”
古希臘有乙個神話,當乙個神有成就時,為了獎勵他,眾神之王宙斯會帶他到神廟,開啟一扇窗戶,讓他一睹宇宙的奧秘。
閆寧很喜歡這個故事。
對她來說,發現科學界的秘密是上帝賜予她的“奇蹟”,她將永遠對此充滿熱情。
我只是乙個主流科學家嗎?”
曾有記者採訪閆寧:“你覺得你和大眾印象中的主流科學家有什麼不同?”
出乎意料的是,她問道:“我不是主流科學家嗎?”
長期以來,科學家在大眾眼中始終是乙個嚴肅、端莊、受人尊敬的模樣。
閻寧的出現,顛覆了人們對科學家的定義。
無論過了多久,顏寧“還是覺得自己像個女孩”,邊走邊哼著歌,吃著美味的食物就能讓她開心。
作為導師,顏寧經常和學生打交,和學生一起看電影,玩《三國弒殺》,唱K...根本沒有老師的框架,“只是一群學生在玩。 ”
認識顏寧20多年的閨蜜評價說,她一直是乙個簡單清純的小女孩形象,“內心很明媚”,“不怎麼受外界打擾”。
這與她成長的環境是分不開的。
她的父母對她保護得很好,從小就嚴格管教她,不說髒話,多去朋友家乙個小時,生怕她出事。
她工作完後,父母沒有催促她結婚,還幫她做生活中的各種家務,讓她可以專心做科研,對女兒只有兩個要求:一是健康,二是幸福。
她的生活環境很簡單,從學習到工作,她總是在家和校園之間徘徊。
回首往事,她總說自己很幸運:
我很幸運,總是在最適合做科研的環境中,我很幸運地吸引了一大批聰明能幹的博士生和博士後,我很幸運地獲得了幾次“以人為本”的資助支援,讓我可以在自己最感興趣的科學世界裡自由自在地探索。 ”
除此之外,她還積極選擇了一種純粹簡單的生活方式。
她不喜歡與人打交道,“太燒腦了”。 每次去吃飯,我坐在那裡“傻傻的,不知道該說什麼”,或者“說話不小心得罪了人,我不知道得罪人”。 ”
很多科學家在取得一些成就後就去創辦公司賺錢,她不想捲入利益衝突。
在她看來,“人類是超乎想象的”,她不喜歡做讓她完全不守規矩的事情。
有學生吐槽她,把她和《歡樂頌》中的安迪相提並論:
安迪在金融界的地位一定沒有你在學術界的地位那麼高,工作強度也一定沒有你那麼高,但是如果你看看她賺了多少錢,你每天這麼辛苦,卻拿著比他少很多的工資,你不覺得不平衡嗎?”
顏寧疑惑不解,盯著她的眼睛問道:“那你覺得安迪比我幸福嗎?”
她不明白為什麼金錢會成為衡量幸福的標準她甚至把自己的工資卡交給了媽媽,平時用的是信用卡,到時候還請媽媽幫她歸還,這樣可以避免一切影響她的外界因素。
她更在乎自己內心的感受,而不是外在定義的成功標準,這讓她敢於選擇那些大多數人不喜歡的道路。
2024年閆寧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時,中國的研究條件與美國相比較差,大部分人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後會留在那裡尋找獨立的教學崗位,但她選擇回到清華大學,儘管這讓她吃了苦頭。
她回到清華大學,幾乎從零開始建立了乙個實驗室,安裝實驗台,訂購儀器和試劑,並教學生手工做實驗。 有這麼多的曲折,如此緩慢的進展,“我快瘋了。 ”
後來,當清華的結構生物學研究條件趕上普林斯頓時,她選擇再次去普林斯頓,因為在這兩所學校任教是她的夢想。
隨著事業的越做越大,她慢慢意識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發生了變化,這給了她一種社會責任感。
她不得不放棄一部分科研時間,為社會做點什麼,這也是她跟著心走的一種選擇,如果忽視了,她就無法憑良心克服。
在微博上,她經常**一些社交公共事件,發表自己的觀點,以吸引大家對事件的關注。
此外,她還長期致力於女性研究人員的工作。
讓她意識到必須為此做點什麼的那一刻來自她的乙個學生。
之前,有乙個很優秀的女孩在她的實驗室讀博士,有一天她突然告訴她不想再讀書了,顏寧很驚訝:“是因為我對你不夠好,你在實驗室裡壓力太大了嗎?”
女孩搖了搖頭,解釋說她想去上班,她擔心自己將來找不到工作。
顏寧覺得有些後悔,來回勸了她四次,這期間女孩也動搖了,和父母商量了一下,最後得出了結論:“我覺得我應該去工作,而不是留在實驗室繼續讀博士。 ”
此時,女孩作為第一作者的**已經出版,她很快就能拿到博士學位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她都想知道是什麼導致了女性職業生涯的中斷
在思考的過程中,她發現了乙個問題,她在面試清華大學的博士生時,女生們的表現非常好,進入實驗室後從不落後,但當她去做博士後工作,然後像她一樣從事自主科研時,“哪裡能找到女科學家?哪裡出了問題?”
她注意到,很多女生,尤其是她的學生,並非沒有實力,而是因為社會和家庭的一些共識,被迫離開了原本天賦異稟的科研世界,這讓她非常難過。
所以,她決定做點什麼。
自2024年起,她每年在清華大學舉辦“女科學家論壇”,邀請眾多科技行業優秀女性分享科研經驗,鼓勵女性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
她成為《回到公園》科普主編之一,推出《女科學家去哪兒了》欄目,介紹全球女科學家,也與女科研人員對話,激發大家對她們的關注。
對於女性來說,她認為最重要的是,人生選擇是經過思考後獨立做出的,而不是屈服於家庭的壓力,屈服於社會的壓力。 她希望每個女孩都應該勇敢地跟隨自己的內心,認真思考自己想要什麼。
從這個意義上說,她關注的不僅僅是女性,更關注這個時代所有年輕人的期待。
今年7月,顏寧的一條微博引發了熱議。
她回憶說,在採訪博士生時,她問了乙個問題:
假設 10 年後,您已成為 PI(即獨立領導實驗室的博士生導師),並且您擁有所需的所有資源,您最想探索的科學問題是什麼?也就是說,如果這輩子有什麼科學或者技術問題,你都可以解決或突破,你覺得這輩子沒有遺憾嗎?”
她本以為能看到一兩個令人大開眼界的答案,但不幸的是,20多個同學中沒有乙個讓她大放異彩。
在她看來,人生是一種體驗,如何好好過這一生,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最有意義、最有價值,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她不止一次地在公共場合鼓勵大家勇敢地追隨自己的內心,找到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
誰來定義成功?你必須成為別人眼中的優秀你嗎?我們不就是隨波逐流嗎?
在這個時代,我希望你有勇氣做獨一無二的自己!不要害怕失敗。 失敗並不可怕,放棄才是可怕的。 ”
其實,這也是她一直告誡自己的。
一位同事曾告訴她,做科學家有三個境界:第乙個是職業,以科學研究為謀生手段;二是利息;第三是永生。
那一刻,李白和杜甫的影子從顏寧的腦海中跳了出來,她一驚,人生的新高度豁然開朗:
雖然長壽,但還是有時間的。 你的發現留在歷史中,並作為你的標誌流傳下來,從某種意義上說確實是不朽的。 ”
回首過去的46年,有兩個瞬間縈繞在她的腦海中許久。
一是炎熱的天氣。
高考結束後的暑假,媽媽拿到了清華的錄取通知書,隔著四樓,樓下傳來乙個清晰的聲音:“寧寧,錄取了。 ”
乙個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夜晚。
她去普林斯頓讀博士,學校的兄弟姐妹去機場接他們,上了公共汽車,懷著憧憬和驚奇的心情望著窗外。
終於,公共汽車停在了一座城堡前,她往裡看,兩棵高大的雪松高高聳立,幾個學生坐在樹下彈結他,螢火蟲在周圍盤旋,彷彿闖入了童話故事。
這兩個時刻,她永遠不會忘記,預示著新的開始,充滿了希望,就像她餘生一樣。
一些參考資料:
1.人物“顏寧:40歲的時候,我發現這個年齡是前所未有的好”、“顏寧的天真生產力”、“顏寧:乙個女科學家的詩意與距離”。
2.中央電視台《讓我們談談》。
3.趙永新,“與科學家面對面:做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