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含山村採取多重措施,以打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開展“同心圓、共同發展”活動。 把加強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切實改善群眾生活條件作為開展幫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將業務骨幹進駐含山村,積極為含山村人民辦實事,解決問題, 進一步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關係,持續鑄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同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一、突出黨建引領,多管齊下凝聚力量,融合發展
一是做好黨員幹部工作,團結共進。 堅持“基層黨建+民族團結”,伸出黨建觸角,用黨建鍛鍊黨員幹部,推動與黨員幹部“同心圓、共同發展”活動穩步開展。 充分發揮“黨員是一面旗幟”的作用,堅持“兩個公地”理念,團結、教育引導各族群眾形成強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族相互尊重、包容欣賞。 二是搞好村務治理,打造共建凝聚力。 探索“小手大手聯手,村事共治”的新工作模式,以“小手加大手”的方式,帶動了許多原本忙於工作的青年家長關注村務,積極參與其中。 通過“紅領巾”廣播電台的橋梁,他帶領“紅領巾”開展了保護人居環境衛生、評選“五美院”、關愛留守老人、志願服務紅領巾等一系列活動,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同時,為青少年搭建更多實用的教育平台,豐富他們的成長經歷,讓參與村務治理的小人物的主人翁意識在紅領巾的心中生根發芽。三是搞好和平、和諧、共創建設,助力團結。將民族宗教領域隱患排查、政策法規宣傳等工作事項納入全村綜合治理工作網格化管理範圍,及時發現矛盾隱患和不穩定因素,結合“苗姐調解工作室”、“警司探訪+”等創新治理方式,依法妥善處理和法規,推動民族工作更深入、更細緻、更務實。
第二把握發展重點夯實民族團結進步的物質基礎
一是讀好《工業經典》,引領致富之路。 寒山村大力發展羊肚菌種植產業,加入遠店回鄉羊肚菌種植聯合黨支部,通過“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逐步完善羊肚菌產銷體系,農農聯動效果明顯提高,每畝3-5萬元的高效產量收益不僅帶動了村民得致富並增加收入,而且還在合作社和富有領導人的幫助下加強了集體經濟。同時,含山村青瀾葡萄園種植規模擴大到300畝,年可生產葡萄260餘噸,產值180萬元,農場繁忙時日勞動量高達120人,帶動周邊群眾年人均收入增加8000餘元。
二是打好“旅遊牌”,拓寬繁榮之路。 依託寒山水庫開工建設的有利時機,圍繞庫區周邊羅漢山、武雲山自然風貌及遠甸江穿境而過,編制了《遠甸回鄉“兩山一河”地區鄉村旅遊發展規劃》, 立足“山河田林”資源稟賦,定位以休閒採摘、鄉村旅遊為引領,以親子研學、休閒民宿、特色餐飲為延伸的鄉村旅遊發展路徑。建設含山村森林採果觀賞園,依託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在羅漢山前打造了6500畝的生態森林採果園。 同時,成功舉辦第二屆陶興文化節,吸引遊客1萬餘人次,“鄉村美景、產業繁榮、人民富裕、生態卓越”的田園情結原型出現。
三是堅持諮詢熱線,夯實致富之路。 河南省科學院是含山村定點幫扶單位,具有整合利用各種科技資源的優勢。 寒山立足實際,結合省科學院科技資源優勢,踐行“科技+特色”發展理念,完成了鄉村文化旅遊持續發展的規劃,奠定了寒山村的發展方向和基礎。 在省科院科學指導下,含山村強化“典型引導+培育引領者”理念,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投資400多萬元建設含山秸稈炭化廠,不僅為當地群眾穩定就業提供了渠道, 同時也為當地產業發展注入了“一池泉水”,真正做到了工業強、農富、村富。目前,寒山村“鄉村美景、產業興旺、富民、生態優良”的田園綜合體雛形已初步顯現。
三、把握工作主線,構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
寒山村98%的人口是回族,是典型的少數民族村落,也是“民族文明村”。 我們始終把宣傳教育、同心同德、同向匯聚融為關鍵,共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 以“維護民族團結,共建美麗家園”為目標,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和農民豐收節期間,開展節日互動,舉辦廣場舞、籃球賽、書畫展等活動,讓中華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建立健全“一約四會”,摒棄陳規陋習,提高鄉村治理和村民自治水平,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村規村規制度,引導各族群眾強化“五大身份認同”。 每年都會舉辦德孝傳評表彰活動,凝聚榜樣力量,依託寒山村民族團結氛圍濃厚的優勢,打造中華民族社群意識文化公園,打造中華民族社群意識主題館, 並設定了中華民族意識宣傳版和黃河、長城、天安門廣場等噴繪,突出了中華文化的象徵和中華民族的形象,讓群眾以“默默滋潤”的方式接受民族團結教育。以老黨員馬寶泉犧牲自己救人的生動感人事蹟,李冬梅照顧癱瘓的公婆幾十年,傳播各民族融合發展的正能量。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化“同心圓、共同發展”推動鄉村振興,進一步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增進民族團結,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 共建美好家園,在現代南洋建設中爭先恐後,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