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大家開始一言不發地吃飯,開心地吃喝之後,一上秤,就發現自己已經不是當初的少年了(此刻應該有一張狗臉)。
目前,肥胖問題越來越嚴重,我國超重肥胖率已超過50%!肥胖不僅影響外表,還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增加患2型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風險。
因此,“一胖毀一切”這句話是名副其實的!肥胖症的預防和治療迫在眉睫,因此,2024年11月,中國營養學會肥胖防治分會專家組提出《中國居民健康體重管理專家共識》。促進減肥行動。
Nono 為大家整理了 19 條建議,具體如下:
生活方式干預是科學減肥的首選和基本措施
第1條:超重肥胖是由於熱量攝入和消耗過多,或區域性脂肪含量增加和分布異常而導致的身體總脂肪含量過高。
中國目前的體重指數(BMI)是240 kg/m和 BMI 280 kg/m作為成人超重和肥胖的診斷標準;以男性腰圍90為例0cm,女式腰圍850 cm 作為診斷 **中心性肥胖的標準。
第2條: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危險因素,全面的生活方式管理可以幫助有效減肥。
超重和肥胖主要是由於食物攝入過多,尤其是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再加上缺乏纖維、飲食不規律、缺乏體育鍛煉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遺傳、心理、經濟和文化因素也會對肥胖起作用。 全生活方式管理是指對超重和肥胖人群同時實施多方面的生活方式干預,主要包括飲食、運動和行為矯正。 終身管理比單獨的飲食或運動干預更有效,並且可以帶來多種健康益處。
合理的飲食是科學減肥的基礎
第3條:在控制總熱量的基礎上,堅持以穀物為主的均衡飲食模式,有利於減肥;每日膳食應包括:穀物和土豆、蔬菜和水果、牲畜、家禽、魚、蛋、牛奶和豆類減少油、鹽和糖的攝入量。
第4條:在飲食中適當新增牛奶及其製品有助於減輕體重。《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2》建議每人每日攝入300 500克液態奶或同等乳製品。
第5條:控制總熱量、改變三種主要能量營養素(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高蛋白等)的比例,以及間歇性禁食可以幫助短期減肥,但缺乏證據支援長期效果。
第6條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有利於中短期體重控制,但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其長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生酮飲食的減肥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一般是指碳水化合物能量比從55%降低到65%到40%,脂肪佔能量的30%,蛋白質攝入量相對增加的飲食模式)。
第7條:晚上吃東西不吃早餐會增加肥胖的風險,不利於減肥。
第8條:以較低的速度進食可以幫助您恢復和保持健康的體重。
第9條:天然膳食補充劑的減肥效果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應謹慎使用。
運動干預是科學減肥的核心
第10條:有氧運動、阻力運動和高強度間歇運動都可以有效減肥。
第十一條:保持中等強度的運動“ 每週250min有助於減肥,高強度運動的減肥效果更為明顯。
通過保持中等強度的運動(每週 150 至 250 分鐘)可以實現適度的體重減輕。每週>250分鐘,可以達到顯著的減肥和維持效果。 患有2型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等基礎疾病的超重患者,在進行高強度運動前,應進行專業評估並確認其安全。
良好的睡眠和健康、積極的心態可以幫助你減肥
第十二條:每天睡眠時間<6小時會增加肥胖的風險,>7小時有利於減肥特別是,它有利於預防腹部肥胖。
第13條:長期和持續的心理壓力會增加肥胖的風險,保持良好的心理和情緒健康有助於保持健康的體重。
第14條:正念和照鏡子可以幫助你恢復健康的體重。
藥物和手術**是臨床減肥的重要工具
第15條:超重 肥胖和“三高”併發症(即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脂血症)患者,如果經過 3 至 6 個月的生活方式干預後仍無法有效減肥,可考慮用藥**。
第16條:手術** 肥胖是有效的,適用於對生活方式干預無反應的重度肥胖患者。
兒童肥胖是乙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第17條:超重 肥胖兒童體重干預的目標是保持體重增加不增加或減慢,最終達到健康體重,而不是絕對體重減輕。 生活方式干預是首先要推廣的,父母和家庭的參與至關重要。
第18條:超重 肥胖兒童應注重飲食調整,減少外出就餐,控制進食、零食和含糖飲料的節奏。
第十九條 超重肥胖兒童每週至少進行150min的中高強度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減少久坐時間,每天使用電子裝置的時間不超過2小時。
總結
近30年來,我國居民超重肥胖患病率快速增長,目前我國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已超過50%,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約為20%
總而言之,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健康減肥的基礎。 控制總熱量攝入,堅持均衡飲食,適當增加高蛋白食物、牛奶、蔬菜和水果,降低進食速度,堅持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規律作息,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利於減肥。 沒有證據表明低熱量飲食、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間歇性禁食和膳食補充劑可以長期減輕體重。 兒童體重管理的關鍵是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家庭參與至關重要。 如果生活方式的改變不能有效達到健康的體重,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採取藥物和手術等臨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