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不是邏輯,邏輯不是智慧
邏輯,不是智慧,邏輯就像整理衣服,注重分類和梳理。 人們常常把外在事物的邏輯內化到自己的知識中,而這些邏輯知識本身就產生了自我矛盾和衝突。
本文之所以把“邏輯”二字放在引號裡,是因為天地之間沒有所謂的“邏輯”,“邏輯”是人為的建構,是低階的物質名稱。 本文使用“邏輯”一詞只是為了方便起見。 中國人的智慧在於超越人為的侷限,直指本質。
莊子的《物論》:“用典故來指代非能指,不如用非能指來指代非能指。用馬來比喻馬比用馬來比喻要好,而不是用馬來比喻馬。 天地一指,萬物一馬。 ”
乍一看,這段話似乎相當神秘和耐人尋味,但理解起來,卻顯得非常晦澀難懂。 “非參照指非參照”包含什麼樣的邏輯?為什麼說天地只是一根手指一指,萬物只是一匹馬?
然後問,“一根手指”的比喻是什麼?“馬”的深層含義是什麼?
自古以來,莊子大師就批註了不少名著,這段話更是爭先恐後地去解釋;而其中所蘊含的智慧更是深入到深淵,理解了這一段的意思,那麼就會有對全民學習大道智慧的“邏輯”有核心的理解,就會有天地本質的全面概念。
那麼,站在人生的制高點上,我們應該重新審視人生,讓中國智慧真正運用到生活中。
什麼是“天地一指”?
大多數懂過《易經》的人都會有乙個基本的認識,那就是天地不是乾坤,乾坤不是天地。 乾坤為道,天地為象。 沒有“天地”之分,為了用天地的有形形象來表達世界的無形之道,所以暫定名為“天地”。
用佛陀的話來說,天地是名字和外觀;善良的人是自以為是的。
這個名字是由人定義的,因此,對於正直的人來說,頭頂是天空,腳是大地。 所謂自性,也就是乾坤的無形本性,這個看不見的東西,化身萬物,支撐著生命的運轉和生命力。
乾坤代表大道,大道無形無言。 如果非要**,根據《易經》的說法,乾燥是空氣,坤是形式。 一口氣貫穿天地,故有“天地合一”的俗話;坤乖乖聽話主幹道,氣體凝聚成有形的東西。
可見也是人為的定義,即人們認為人眼能看到的範圍是有形的。 看不見的無窮小世界暫時是不確定的,只能用“微觀世界”來暫時表達。
如果我們走得更遠,就沒有“好事”。 乾坤二字有兩層含義,也是人為的定義。 如果你認為乾是氣,那麼其實坤也是氣。 乾燥是瀰漫的、流動的氣體;而坤則是凝聚的、流變速率極慢、柔順、沉穩的氣。
今天我們知道,人類是由細胞組成的,而細胞是由細胞膜、細胞質等組成的,本質上,細胞還是由更小的元素組成,所有元素,甚至細胞,都還是氣。 人也是氣,但是它們是由“看得見的氣”和“看不見的氣”組成的,氣的性質是相互聯絡的,使人體的運作不受阻礙,使萬物在“靜氣”和“動氣”之間、運動與靜氣之間變化,我們稱之為變化的生命、生命力甚至存在。
氣聚散,物生死,人生死。 世間萬物肉眼看不見,總是散落,“生死”無止境。
因此,莊子在這裡認為“天地”只不過是一根手指。
正如莊子所說,天地合一,萬物合一,“一”如太極,不然。
二、三、四的區別,沒有“二元的運動”,那麼天地的本質應該是大寧靜的狀態。 如果你不自己動,你就跟著宇宙和法則走,你還是“安靜”的。
因為文明誕生之初,人們用手指著說,這裡就是天地。 在寂靜的宇宙中,人的心靈隨著“一根手指”而動,自我的思考和認知接踵而至。 然後繼續說,這是東、西、北、南四個維度;然後有人說這是萬物,與萬物相比,我是乙個男人。 這就形成了後天的“邏輯”,萬物被命名,天地被分割成彼此對立的。
綜上所述,“天地一指”,即“一指畫天地”,莊子本人意在解釋,對於《易經》來說“一幅畫開天下”,同時又與盤古開天下的神話一樣智慧。
盤古開天下的寓言,也是在表達《易經》的智慧,但只是通過人們喜歡、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故事形式,最大限度地將智慧傳承下去,為婦女和兒童所熟知,最大程度地進行著中華智慧的傳承。 這樣的傳承方式,也是古人的智慧,即“用身”之道。
莊子通過“天地一指”揭示天地永珍的本質,一切都是人為構建的,就像人為自己構建了一種遊戲規則,然後在遊戲規則中尋求真理一樣。 凡事要豁達,不用擔心“自我與自我的糾纏”。
中國文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