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歌、魏凱,《蕭邦音樂與中國美學》(原文)。

Mondo 文化 更新 2024-01-19

優質作家名單 中國人非常喜歡蕭邦,除了**本身無國界之外,其實還有另外乙個原因,那就是中國文化與蕭邦**的相似性。

我聽的**歷史很長,不比我畫的歷史短,不管是西方的**還是民族**,不管是歐美的爵士樂還是日韓的組合,都匯集在賬下。 我這裡說的是蕭邦,也是因為和***學院的乙個朋友討論後引發的思考,我們對**、莫扎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的看法是一樣的,但對蕭邦**卻有一點分歧。

蕭邦的抒情、散漫、雋永、真誠也是中國文化美學所崇尚的,中國文化崇尚水如詩,蕭邦**就是這樣乙個特點,蕭邦自身的女性特質和詩意內涵是中國人可以理解的,所以蕭邦**在世界上有很多知己,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國人。

蕭邦對習和莫扎特進行了深入研究,在賦格曲中,蕭邦學會了自己的對位,以及旋律多個聲部的和聲,從而產生了華麗優美的演奏,而利用鋼琴的獨立表現力來達到豐富的效果,是他**的秘訣。 這與中國人的審美觀相似,中國藝術也注重用簡單的形式來表現最廣泛的效果,比如一把琵琶來表現千軍,從某種角度來看,琵琶曲《十面埋伏》和嗩吶曲《百鳥鳳凰》的手法都與蕭邦的手法相似。 一直有人認為蕭邦只作鋼琴曲,是不是太單調了,比如他的民謠和諧謔曲幾乎都是以鋼琴為主的,交響樂成分少了,其實這個問題也沒必要太擔心,只要他能充分發揮鋼琴的深度和廣度, 他也可以成功,比如中國宋代的李公林只畫白畫,把白畫到很高的水平,最後成為白畫的聖手,可見表現形式並不重要,關鍵是“人”的能動性。

中國美學中也有“讚美軟弱”的傾向,比如對習和林黛玉的欣賞,而這個想法來源於老子的思想,他認為“軟弱勝於力量”在中國文化中,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情結,農業社會也會讓人有一種臣服自然的感覺, 認為它弱小易生存,強弱易折斷,如草的柔軟和大樹的剛性有不一樣的結果,這也與病弱蕭邦能創造出那麼多大**非常相似,病弱成了他的優勢。

在情感方面,蕭邦的**往往是溫柔優美的,這也是中國人情感的乙個重要方面,然而,中國文化中也存在許多矛盾和對立面,比如崇尚愛與無情並重,愛是因為在農業社會中用感情去接觸和團結他人,以達到生存的目的, 而冷酷無情正是因為社會原因,中國**的社會文化造成了冷酷的人際觀,讓人們認為冷酷無情是一種自我保護,蕭邦**的情感表達往往觸動了中國人多情的一面,所以蕭邦**與中國人產生了內心的共鳴。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