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創新藥,許多普遍的邏輯已經不能是普遍的。
例如,在大多數行業中,明星創始人+資本+潛力產品的組合,基本上意味著公司有更大的成功概率。 但在創新藥的世界裡,這樣的組合越多,就越有可能成為甜蜜的陷阱。
Nextcure作為美股市場的創新藥企,可以說是一堂非常經典的創新藥投資課。
這家公司的背後站著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創始人,還有一種FIC藥物正在研發中,有可能與PD-1相媲美。 無論是今天還是4年前,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樣的生物科技都可以算得上是乙個完美的投資標的,投資者紛紛蜂擁而至。
但你永遠不會猜到它現在是乙個價值破壞者。
在多次臨床失敗後,Nextcure 的股價已從高峰期的 109 美元上漲到今天的 1 美元11 美元的股票,市值僅為 3097 萬美元,幾乎為零。
所有看中其明星生物科技光環的投資者都進入了其中,沒有轉機的希望。 Nextcure的經驗教訓可以說完美地體現了創新藥研發和投資的高門檻。
1)前半生
自成立以來,NextCure就擁有自己的“吸金”buff。
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該公司完成了6700萬美元的A輪融資,並在2024年又獲得了9300萬美元的B輪融資。
當時,Nextcure管線中的兩款產品還處於相當早期的階段,但它們能夠吸引如此多的資金,以至於它們是整個生物技術行業的頂級專家。 那麼,投資者真正喜歡Nextcure的什麼?
正如文章開頭所寫的,從創始人到目標,Nextcure確實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 尤其是NextCure背後的明星創始人——陳烈平教授。
如果你關注生物科技行業,你一定聽說過陳烈平這個名字。 沒錯,就是第乙個發現PD-1的人。 2024年至2024年,陳列平教授發現了具有抑制腫瘤免疫應答功能的PD-1 L1通路,並獨立建立了PD-1 L1通路作為癌症免疫的靶點**,為後續PD-1 PD-L1藥物的發現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之後,陳烈平教授團隊發現了Siglec-15靶點,並開發了一種潛在的NextCure的FIC藥物NC318。
2024年,陳烈平教授團隊在Nature Medicine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證明,SIGLEC-15在特異性腫瘤中高表達,其表達與PD-L1表達相互排斥,可能對耐藥患者產生影響。
這一發現一出,大家對Siglec-15靶點的期待瞬間被填滿,希望這個靶點能成為第二個PD-1。 當時,PD-1已經顯示出強大的腫瘤免疫力**,那些錯過了PD-1高鐵的乘客自然不想再錯過SIGLEC-15。
以名人創始人為代言人,以潛在新標的為標,NextCure在各個方面都是乙個完美的投資標的。 這樣的公司,別說四年前了,就算放在現在的國內投資市場,也肯定會有很多支持者。 因此,當時禮來亞洲、高瓴、平安創投、輝瑞等知名投資機構紛紛入市。
2024年5月9日,NextCure在納斯達克交易所成功上市,發行價為15美元。 在交易的第一天,Nextcure的股價飆公升了32%,達到199 美元股票。 11月,NextCure的股價飆公升至109美元,市值為30億美元。
從2024年成立到2024年上市,NextCure在一級二級市場都備受關注,其前半生可謂是開放。 不幸的是,NextCure未能在臨床水平上證明自己。
2)無法播放臨床資料
下乙個PD-1或許是所有投資人對Nextcure最好的想象,但一次次拉胯部的臨床資料,已經戳破了大家的幻想。
對於一家生物技術公司來說,無論創始人多麼強大,管線多麼前沿,最終的評判標準都必須回歸臨床資料。
在早期的臨床試驗中,NC318的表現相當不錯。 2024年11月4日,NextCure公布了NC318的1期和2期臨床期資料,7例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最佳緩解率為27例,其中1例完全緩解(CR)和1例部分緩解(PR),NSCLC疾病控制率(DCR)為71。
其中一名腫瘤完全消失的患者是一名對PD-1耐藥並曾抗藥三次的患者,然後接受PD-1**並產生耐藥性,最後接受NC318**。 當該患者接受 41 周**時,腫瘤完全消失長達 13 周。 這一資料一出,業界對NC318**PD-1抗體耐藥的患者充滿了遐想,NextCure的股價也飆公升了248%。
然而,11月9日公布的資料顯示,當它擴大到15種癌症型別的49名患者時,只有1例CR和1例PR,這意味著除NSCLC外,其他癌症型別對NC318沒有反應。 Nextcure 的投資者也從天堂走向地獄,其股價在 11 月 11 日開盤後幾乎從 82 美元跌至 39 美元。
後來,NC318的資料不僅僅是拉胯。 在2024年5月的ASCO會議上公布的資料顯示,NC318的1期臨床試驗中,49例患者中仍有1例CR和1例PR。 7月13日,在NC318的1期和2期臨床研究不理想的情況下,NextCure終止了NC318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和卵巢癌的臨床試驗,並繼續在頭頸癌和三陰性乳腺癌中的研究。
後來,這兩種癌症型別的臨床試驗並沒有好轉,在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中,NextCure宣布已停止NC318專案的開發。 現在,NextCure已經放棄了單轉殖抗體藥物的開發,轉而專注於ADC藥物。
然而,NextCure捲土重來的機會很渺茫。 該公司的股價只剩下1美元左右,公司還有1美元18 億美元,預計將持續到 2025 年年中。
3)投資慣性
像Nextcure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Neon Therapeutics,這是一家由2024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創立的癌症疫苗公司。 然而,上市後,產品研發接二連三受阻,股價繼續表現,最終被Biontech低價收購。
總之,這些明星製藥公司的失敗表明了乙個創新藥投資者很容易踩到的陷阱:明星製藥公司的成功率更高。 很多投資者可能都有這樣的思維慣性,即創新藥研發的風險非常高,而擁有好的創始人+獨特的管線=藥物研發成功的概率更大。
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擁有明星光環的公司並不比其他公司更有可能在藥物開發方面取得成功。 因為科學的客觀規律平等地對待所有人。
當然,具有這種背景的生物技術公司在融資上的成功概率會更高。 但金錢不能扭轉客觀規律。
這樣的例子在中國並不少見。 前幾年,市場火熱的時候,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很多專案,院士或者海外知名藥企大佬創業,光是依靠自己的研究方向,就能獲得無數的融資海外大型藥企管線機制和目標相同,是一大投資亮點,知名投資機構的進入是一大亮點。
但如果你仔細想想,其中哪一項是真正相關的,與藥物本身的價值直接相關?
投資容易有思維慣性,所以很容易錯過那些看起來不太好的公司。
最近的乙個例子就是百利天恆,因為它的背景沒有那麼耀眼,所以很多業內人士之前其實並不看好它,但剩下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通過和百利天恆簽約的大訂單,百利天恆算得上是自稱的。
在投資創新藥時,不要盲目崇拜明星創始人和明星概念,不要陷入只投資明星公司和創新標的陷阱。 在許多情況下,期望越大,最終可能帶來的失望就越大。
因為,新藥的研發實在是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