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很多底層的窮人,他們的認知水平高得嚇人
在我的生活圈子裡,我認識很多窮人。 他們月收入不足3000元,屬於典型的社會底層。
但令我驚訝的是,這些窮人的意識水平比我遇到的許多中產階級都要高。 我甚至懷疑他們是富人轉世到窮人家的。
例如,我的乙個同胞李師傅在我家樓下當保安。 他上學才幾年,屬於典型的低學歷群體。 但聊天的時候,他總能把很多社會現象分析到腦海裡,讓我這個大學生無話可說。
一談到教育這個話題,李師傅就認真地說:“現在家長一味編課,不考慮孩子的興趣和長處,培養的'高分低能力'的孩子多了。 ”
我聽了它,稱它很棒。 我也在一本暢銷書中讀到過這個論點。 李師傅的認知怎麼可能比很多中產階級父母高呢?
我開始關注我周圍更多這樣的案例。 比如我的波波阿姨,她每個月都會來打掃衛生。 她也是乙個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打過零工,生活很差。 但她總是喜歡邊工作邊喋喋不休,內容五花八門,從娛樂八卦到歷史典故。
有一天,她突然感嘆,現在的年輕人娛樂生活單一,淹沒在電視和手機裡。 這不利於多元化發展,容易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當我聽到它時,我以為她在攻讀教育學博士學位
我深感驚訝:這樣乙個有知識和思維能力的人,怎麼可能長期處於社會底層?
然後我讀了科學家托尼·塞卡拉(Tony Sekkara)的《智商赤字》一書,我恍然大悟。
事實證明,人類智慧型可以概括為兩個維度:
一是認知智慧型,它決定了你習知識和技能的能力;
第二個是實用智慧型,它決定了你使用現有知識和技能解決現實世界問題的能力。
我認識的窮人有很強的實踐智力。 通過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經歷,他們積累了豐富的知識。 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他們是“認知”的。
然而,他們可能缺乏認知智慧型,例如處理抽象問題的能力。 因此,他們無法通過正規教育擺脫貧困,被迫在社會底層掙扎。
我恍然大悟,原來社會的分工是這樣的。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才能和優勢。 所謂教育,就是根據孩子的能力來教他們,讓孩子發揮自己的長處。
如今的應試教育只關注孩子的語、數學、英文成績。 結果,許多孩子失去了發展機會,最終無法實現自我價值。
從這個意義上說,迫切需要改革教育制度。 但具體如何去做,還需要權威機構研究制定方案,我們普通人能做的並不多。
但是,作為家長,我會注意讓孩子多接觸社會,培養實用技能。 在發現孩子的興趣和長處後,我也會尊重他的選擇,而不是拘泥於所謂的主流價值觀。
歸根結底,成功沒有捷徑可走。 社會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 只要孩子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是父母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