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墨角山遺址(區域性) 圖片由餘杭區委宣傳部提供。
2024年深秋
在杭州北郊一片水草豐富的荒野裡,年輕的考古學家石欣蹲在地上翻找。 幾塊黑色閃亮的陶器碎片吸引了他。 這是良渚文化歷經5000多年後散發出的第一道光芒。
2024年,仲夏——
這是一片荒野,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是考古發掘的主題。 當時,浙江省委書記來到這裡,留下了乙份懇切的囑託。 良渚遺址必須得到保護!這個理念在越來越多人的心中成長起來。
2024年,還是夏天
在裡海之濱,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在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木槌落下,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壯麗的文明之河,必有源頭;乙個偉大的國家必須有根和靈魂。
良渚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中閃耀的文明坐標,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漫長路。
2024年7月6日,杭州市民揮舞國旗慶祝良渚古城遺址獲批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記者吳煌、倪彥強 攝。
良渚始終觸動著世界總書記的心——兩次到現場考察,多次對梁渚遺址的保護和申辦世界遺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良渚見證了總書記一等用實際行動傳承中華文明, 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啟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力。
2024年10月18日,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主席宣布,中國將舉辦良渚論壇,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明對話。
上下文已經結束,Sven 就在這裡。 進入新時代,中華大地呈現出“鬱鬱蔥蔥、文藝盎然”的巨集大氛圍,文化自信基礎進一步夯實。
今天,我們回到良渚,感受文化思想的深奧內涵,探尋新時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文化基因、時代價值和思想力量。
撥開迷霧
深秋的良渚,蘆葦花搖曳,稻浪翻滾,讓人不禁想像五千年前的景象。
圖為在良渚古城遺址中工作的先民雕塑。 在微弱的晨光中,良渚的祖先們彷彿迎來了重生,帶領我們進入了乙個古老而輝煌的神王國度。
然而,如果你回到20多年前,這完全是乙個不同的故事。
本世紀初,中國經濟突飛猛進,浙江城鎮化程序進入“快車道”,但良渚卻面臨一段頻頻破壞的時期。
彼時,良渚已發掘過反山王墓、瑤山祭壇、墨角山宮區等重要遺址,文物考古領域的關鍵陣地不斷湧現。 但憂慮也迫在眉睫:孕育良渚文化的天目山,盛產優質石材,群眾收入增加,區域經濟發展,都對採礦和採石感興趣。
如果你開啟乙個地雷,你會炸毀這座山,如果你炸毀這座山,它很可能會摧毀廢墟。 良渚已成為文物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戰場。
要在這個戰場上消散硝煙,需要回答乙個根本性的問題: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有什麼關係?
**同志去浙江工作後,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他說:“文化的力量深深地融合在人民的活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與經濟發展融為一體、相輔相成,影響著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他還引用一位哲學家的話說:“政治是骨頭,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 ”
梁柱的命運迎來了轉折點。
2024年7月16日,**同志來到良渚。 在良渚文化博物館的一間小會議室裡,這位同志認真錄製了關於保護良渚文化的紀錄片,並留下了囑託——“良渚遺址是見證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的聖地,是難得的珍貴財富,我們必須保護它!”
一字一句,就像一把錘子敲打著參與者的心。
就在***同志去良渚調研的前兩天,在多地多部門參加的協調會上,發生了火藥味十足的爭吵。
咱們村沒有別的產業了,礦山關了怎麼辦?我站著說話的時候真的沒有腰痠背痛!德清縣一位幹部激動地說。
良渚遺址不僅分布在餘杭良渚。 楊衛壩山遺址位於德清縣三河鄉康界山村,同樣位於良渚遺址文化保護區內,與餘杭區僅隔一條溪流之隔。
你看餘杭區的礦山都關了!另一位與會者爭辯說。
餘杭 關宇航,關德清怎麼了?誰來支付老百姓安置的錢和產業轉移的一大筆錢?俞:出去玩?”
會議陷入僵局,不愉快地解散了。
在良渚文化博物館會議室,與會人員向何同志交代了這些情況:“湖州德清縣的6個採石場很難關閉,影響了現場的安全。 ”
**同志當即決定:“明天,我要去湖州。 ”
在他親自協調關閉採石場後不久,德清的幾個採石場就被完全關閉了。
此後,餘杭率先探索建立全國大型遺址保護補償機制,從新城區土地出讓總收入的10%中拿出來回饋良渚遺址保護,並每年安排資金鼓勵村(社群)開展遺址保護已開工的杭州繞城高速西雙線工程,為繞行良渚古城遺址,前後繞行6公里,耗資近3億元104國道良渚古城遺址段永久封閉......
青山環水,廢墟重生。
在2024年9月22日舉行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總書記提醒過去:“犧牲了對良渚的保護,這個地方不能再進行建設了。 ”
文化遺址固然重要,但又有多重要呢?把眼前的經濟利益與歷史文化保護結合起來,撥開迷霧,不僅需要高瞻遠矚的智慧,更需要深邃寬廣的文化視野。
在***同志的支援和指導下,文物考古部門和當地政府終於達成共識:儘管困難重重,但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護良渚遺址!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入口。 記者董旭明 攝。
知道你來自哪裡
時至今日,石星的《良渚——杭縣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依然靜靜地躺在良渚博物館第一展廳的玻璃櫃中,序言“我想用這本書紀念我的家鄉”真摯動人。
故鄉永遠是乙個人的精神家園;所以,乙個民族的精神家園就在**??
找到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中國共產黨人從未忘記。
作為乙個***的老前輩,我告訴我,作為中國的領導人,我應該做什麼,那就是不要失去中國2024年的文明和文化,把它傳到你手裡。 2024年,總統在訪問德國期間說了這句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對考古工作和文物工作作出了許多重要指示。
良渚遺址的保護與傳承,隨著全社會文化觀念的變革,逐漸走上了正確的軌道。
新的守護者正在成長。 現居港南村的康烈華,曾將自己精心收藏的60餘件良渚石器、陶器捐贈給當地文保部門,被譽為“餘杭體制外梁渚文化保護第一人”。 2024年,他的大兒子康洪國在獲得批准後,在自己的竹園裡蓋了一棟房子,從牆基邊緣的西南角挖出了四個圓餅形的東西,並主動舉報。 隨後,出土了玉石、玉石、玉手鐲等一大批文物。
新的考古發現不斷湧現。 洛陽鐵鍬,乙個驚豔世界的壯麗發現——2024年,發現了花紋完整、規模巨集大的良渚古城,占地300萬平方公尺;2024年至2024年,亮渚古城周邊100平方公里的水利體系被揭曉,由11座水壩和......組成程度
良渚遺址考古發掘遺址。
儘管如此,此時良渚網站的價值和知名度依然沒有出圈。
在學術界,良渚古城發現後,一些專家學者公開質疑考古結果。 有人認為,良渚的發現不是古城,判斷城牆年代的證據並不充分,甚至有學術專家公開指出,良渚古城是無法成立的。
在學術界之外,人們對良渚文化更是陌生。 來北京考察的同志們,聽說是“良渚文化”;許多人將玉聰的“聰”誤解為......“宗”的。
從學術確認到大眾認可,良渚文化的研究與普及,歷程漫長。
夯實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基礎,彰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深厚淵源,保護和傳承良渚文化,是必答題——迫在眉睫的必答題。
中華文明探索工程首席專家王偉在上世紀80年代赴日本深造,當時他悲痛地發現,日本出版的中國歷史著作幾乎都以隱虛為中華文明的開端,認為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缺乏事實依據。
2024年的文明正在等待經驗證明。 各界有識之士達成共識:將良渚遺址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勢在必行、當務之急
2024年,良渚世界遺產正式啟動。 2024年,《良渚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獲省政府批復。
長期以來,西方考古界一直把“冶金、文字、城市”三要素作為文明的標準。
屬於中華民族的文明坐標在首位找不到青銅器的良柱,是可以被全世界認可的文明嗎?那時候,大多數人心裡都沒底。
關鍵時刻,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指明方向,提出效仿良渚申辦世界遺產。
2024年6月13日,著名考古學家蘇白、謝晨生、黃景洛、張忠培聯名致函***總書記,提出《關於梁渚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紀念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提案》。 信中寫道:“我們在考古、文化和博物館領域工作了60、70年,我今天寫信給你,推動早日宣布良渚遺址為世界文化遺產,並設立乙個象徵性的......為了2024年的中華文明”
同年7月13日,**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 他指出,文物保護是考古研究的前提,考古研究是合理利用文化遺產的學術基礎。 要加強古遺址的有效保護,有針對性地開展系統的考古發掘,不斷深化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寶貴價值的認識。 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要整體安排,申報專案要有利於突出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價值,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向世界展示乙個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
當時,《世界遺產名錄》的列入期非常充實,良渚的“中國故事”之所以如此重要,正是因為良渚世界遺產的申申請不僅僅是為了保護和管理單一的遺產,更重要的是為了樹立中華五千年文明之名
考古專家有信心,地方領導有決心,人民有毅力。 三年後,良渚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此,“五千年起起”被有據可查。
更重要的是,經過科學而漫長的“尋根”之旅,中華文明探索工程專家組發布了判斷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標準——一是發展生產、人口增加、城市出現;二是社會分工、階級分化、階級的出現;三是王權和國家的出現。
**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探索工程提出了中國式的文明定義方案,將中國認定為文明社會,為研究世界文明起源做出了獨創性貢獻。 ”
該中國標準以良柱為代表的樣本為基礎。 王偉說。
在後世界遺產時代的良渚考古中,仍有許多未解之謎。 跨學科、跨區域聯合研究工作持續推進,穩步推進。
2024年11月29日,“考古中國”重大專案進展會議公布了良渚古城與水利系統遺址考古工作新進展,揭示了良渚人口聚落管理和城市建設理念不斷成熟的演進過程。 中華民族的道路越來越清晰。
良渚博物館外觀。 來源:良渚古城微信***
古今融合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認同,是當代中華文化的根基,是維繫全世界中華人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文化創新的瑰寶。 ”
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習第39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帶著對中華文明的深刻理解。
堅持誠信創新,延續歷史脈絡,譜寫當代篇章,為良渚遺址保護利用擔當新使命。
2024年10月31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的梁渚博物館參觀剛剛建成並對外開放的良渚博物館時,鼓勵良渚博物館建設成為良渚文化展示普及中心, 未來將設立學術研究中心和愛國主義教育中心。
今天,在更大的視野下,良渚博物館肩負著使命,認真思考著它所走的每一步。
有一本英文指南,被觀眾稱讚為“準確”。 翻譯團隊成員都擁有外語和考古學的雙重專業背景,他們花了一年時間“爭論”更準確的詞語。 召開了不少於200次會議,以修改展板的文字和標點符號。
在這樣一字一句的“真相”下,良渚博物館的展覽不再只是玻璃罩中的文物,而是成為圍繞著你的故事和反思。 小眾考古文化實現了大眾傳播。
除了永久的良渚文化主題外,布局還具有更廣闊的展覽內容
2024年,良渚博物館將迎來新任館長徐天津,曾任北京大學中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公共考古藝術中心主任。 他加入公司後的第乙個大型展覽“鬱鬱蔥蔥的文字——西周與金玉展”,就是聯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考古博物館)、山西博物院、晉國博物館的170餘件(組)文物,與良渚玉“對話”。
在精品展上,兩件造型極其相似的玉叢同框出現在世人面前:一件出土於良渚遙山遺址,另一件出土於西周晉侯墓。 雖然兩者的葬年相隔2000多年,發掘地點也不同,但科學上已經認定為良渚時期產自良渚時期——良渚玉的影響跨越時空。
如何展現現代良祝?
以瑤山遺址為例,該遺址自2024年發掘以來已有30多年未打磨,因此周邊植被十分凌亂,遺址一度被遮蔽。 要恢復瑤山壇的原貌,就必須清除植被、綠化、修路。 通往瑤山的道路如何修建,兩邊應該種什麼?有人認為應該種植小麥,使路形清晰乾淨也有人認為應該種草,在一定時間,草垂到路上,自然可以使路隱藏在環境中,衍生出一種深遠的韻律。 最後,施工方聽取了雙方的意見,將草鋪在北側,自然生長西側鋪有小麥,路面乾淨。 如今,當人們來到瑤山遺址時,自然風光與文化遺產和諧共生的畫面歷歷在目。
到處都是綠意盎然,每乙個細節,都是人們了解良渚文化和中華文明的拼圖。
遊客在良渚博物館**玉器。 新華社記者翁信陽攝。
放眼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開園四年來,不斷探索創新文化遺產活用的有效途徑。 公園的考古世界是“小考古學家”的天堂。 從探測、鏟土、刮痧,到清理廢墟、拍照和記錄......青少年用自己的雙手在沙子上撿拾,尋找被時間隱藏的秘密。 “小考古員”在社教專員的帶領下,找到安排在沙坑裡的偵察兵,手裡拿著一把小鏟子,興奮地喊道:“我要挖個寶藏出來!“他們模擬了考古發掘的台階,用鐵鍬在沙子上挖,一絲不苟,沙子翻了個底朝天,每把鐵鍬都滿懷期待地搬運著。
依託日益豐富的文旅業態、數字科技的不斷賦能、沉浸式的互動體驗,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成為可觀、可感、可體驗的“露天博物館”,每年有數百萬遊客前來參觀,不斷擦亮“良渚中國五千年”這張金名片。
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保護著自己的家鄉。 良渚古城遺址大部分土地都在原大觀山果園範圍內,原廠房成為服務點,200多名當地群眾經拆遷後仍在園區內工作。 他們為保護遺址做出了犧牲,並有了新的收穫感。 公園裡有個小夥子開著電瓶車,被譽為“電瓶車司機中的佼佼者”,因為他能講家鄉的故事,講廢墟的開發利用,處理各種問題,他的講解特別受歡迎。
2024年9月1日,全國多地中小學開學第一天。 學生們接受的新課程是他們自己的“中國歷史”版本(七年級)中的“新”課程。
整整一頁介紹和闡述了良渚遺址在中華文明史上2024年的重要地位,並明確指出“大約2024年前,長江下游出現了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
從餘杭區使用的校本教材到全國統一的教科書,從中國原始社會歷史的一部分到......中華文明的起源如今,隨著教材的編纂,國際公認的良渚校區的價值終於傳遍了全國各地的校園。
交流互鑒
中華文明在歷史深處的探索中,始終在折衷主義中蓬勃發展,在交流互鑒中攜手並進,深刻影響著世界文明的程序。
**2024年9月,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期間強調:“利用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世界網際網絡大會等視窗,加強文化交流與溝通,不斷提公升中華文化的感染力和中華文明的影響力。 ”
杭州亞運會聖火在良渚成功收割。 記者呂志堯 攝。
在亞運會的舞台上,什麼樣的文化符號將向世界講述中華文明故事,展現出可信、可愛、受人尊敬的中國形象?有很多期待。
知名60後大型演出導演沙曉嵐,杭州亞運會開閉幕式總導演張溫,中國美術學院85後教師,杭州亞運會吉祥物設計師。 兩個有著不同經歷和世代的人選擇了同乙個元素:良渚文化,這是中國2024年文明的標誌。
從浩瀚的城池、驚豔的水利系統、一座大糧倉的遺跡,到兩渚文化出土的精美玉器,追溯著中國人民勤勞、團結、勇敢、智慧、溫柔、包容的精神源泉。
2024年4月,杭州亞運會向世界各地徵集吉祥物。 7月,張溫團隊提交了設計稿幾天後,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緊接著,他們的設計成功入圍。 2024年4月,吉祥物形象正式公布,代表世界遺產良渚古城遺址的“叢叢”走進千家萬戶。 張溫認為,“從聰”是這個設計取勝的重要加分點。
開幕式上,瑤山壇倒計時,巨大的玉鳥在金色的稻田上空俯衝,祭祀玉叢化作大鼓迎接賓客還有帶有玉元素的火炬和獎牌,亞運會聖火採摘點......良渚古城遺址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亞運會的視窗走近良渚,了解中國。
在杭州舉行的第四屆亞殘運會閉幕式上,吉祥物菲菲化身良渚玉鳥的樣子,盤旋在夜色中。 記者倪彥強、董旭明 攝。
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奈及利亞記者Innazon Fina Odor讀到古代中國與現代中國之間的聯絡,“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和最大的生產國之一!”
在良渚博物館,美國天使麥甘格(Angel McAnge)成為了一名志願講解員。 她生動地用英語說,“希望全世界的遊客都能感受到良渚的魅力和中國的長盛不衰。 ”
歷史最好的傳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致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的新形態。
為什麼選擇良渚?歷史問題已經得到了解答。 從玉叢玉璧,到古城古水系,重現了五千多年前的繁華,民族生活文化的輝煌也愈發燦爛。
為什麼選擇中國?時代的問題已經得到了解答。 擁有2024年歷史的文明拼湊了一塊極其重要的拼圖。 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頑強生存和發展,不斷流淌。
什麼是文明?世界的問題已經得到解答。 應對共同挑戰,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不僅需要經濟、科技的力量,更需要文化和文明的力量。
前良渚是遺物;今天的良渚,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坐標明天的良渚將成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平台。
2024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 擬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舉辦的良渚論壇,展示了中國式現代化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探索和努力,表明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正在進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交流 通過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通過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性”。
12月3日,“良渚論壇”舉行,來自五湖四海的300餘位嘉賓齊聚杭州良渚。 “良渚論壇”以“貫徹全球文明倡議,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包括以“新時代青年漢學家眼中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的青年漢學家分論壇和以“中外藝術家眼中的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的藝術家分論壇, 以及“絲綢之路”作品展,促進不同國家、民族和文化的融合和共同繁榮。
相信“良渚論壇”將成為一張“國家名片”,乃至一張揭示人類文明進步和發展方向的“世界名片”。 在包容、開放、包容的現代中國,我們看到,文明之光在交流互鑒中熠熠生輝我們期待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更加堅實的人文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