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 2023 年新增到書架上的最好的書是什麼?哪些新書讓你著迷?臨近年底,不妨盤點一下自己過去一年的讀書情況,這樣才能沉澱出讀書的收穫。 從巨集觀角度看,圖書的出版和銷售也被稱為文化趨勢的晴雨表。 隨著各文化機構、圖書銷售平台年度書單的發布,“書蟲”們不僅得到了乙份可以根據地圖搜尋到的圖書清單,也為分析社會心理提供了指導。 本文通過參考年度圖書銷售資料和好書推薦榜單,總結了青少年的閱讀趨勢,勾勒出青年文化消費和思想脈搏的輪廓。
文學閱讀:地域寫作繼續出圈。
以“新東北作家團”為代表,地域寫作至今仍受到熱烈關注。 雙雪濤、班宇、鄭志等東北青年作家的作品無疑在嚴肅文學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新東北作家團”的名單還在不斷壯大,展現出這個群體蓬勃的創作活力。 今年,同樣來自東北的青年作家楊志涵憑藉中短篇小說集《冰球》獲得寶珀虛構文學獎。
這一代青年作家並沒有刻意強調傳統文學寫作與大眾傳播的邊界,相反,他們中的一些人有意識地將文學與影視融合,展現出跨界創作的能力。 “打個響指,”他說。 讓我們在共振中打響指......在今年的熱門懸疑劇《漫漫長季》中,班宇作為文學策劃師和同名作家,貢獻了一首被網友反覆引用的詩。 需要注意的是,《漫》劇版並非原著改編,而是乙個全新的故事,原作者深度參與影視作品“改寫”的情況並不多見。 當然,作家在影視領域角色的變化,不斷推動著社會對文學本身的關注。
在通俗文學的閱讀中,融合歷史和傳統文化題材的“古風”寫作贏得了眾多粉絲。 年輕讀者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和對歷史細節的渴望,是這一閱讀主題長盛不衰的前提。這些作品不是為了歷史而寫歷史,而是投入作者對現實生活的認知和判斷。 豆瓣2024年中國文學(**類)榜單第一名作品《太白金星有點煩人》體現了這一鮮明特點,作者馬博勇在不改變《西遊記》結局的基礎上,融入了對職場生態的批判性思考,讓讀者與當下產生共鳴。
2024年,大眾對外國文學的閱讀將更加多樣化,反映出新一代讀者日益增長的國際視野。 被《時代》雜誌評選為“2024年以來全球100部最佳英語小說”之一,中文簡體中文版《無盡的笑話》姍姍來遲,這部不朽的作品經常被拿來與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威廉·加的斯的《認可》和托馬斯·品欽的《引力彩虹》相提並論。 此外,愛爾蘭作家科爾姆·托賓的《魔術師》、秘魯作家巴爾加斯·略薩的《艱難時期》、義大利作家、《那不勒斯四部曲》作者海倫·費蘭特的《被遺棄的日子》也經常登上暢銷書排行榜。
非虛構類閱讀:回歸簡單平淡的地球。
外賣、快遞作為新興行業從業者的代表,經常出現在網路平台的“熱搜”上。 他們的身份和處境也被深入解讀,進入了大眾非虛構類閱讀的視野。 《我在北京送快遞》進入多家機構閱讀榜單,甚至登上豆瓣“年度圖書”第一名,成為年度現象級非虛構作品。 作者胡 Anyan,做過保安、麵包店學徒、便利店店員、自行車店銷售、**職員等不同職業,他寫這本書講述的是自己在北京送快遞的經歷,被讀者公認為“像個人口述史一樣樸素樸實的風格”。
圖片由視覺中國提供。
在過去的一年裡,許多文化長者離開了我們。 在《呼嘯山莊》譯者楊懿的最後幾天,出版了她的口述自傳《百年多人多事》,讓讀者在字裡行間體會到“過去的優雅”。 很多人還記得,在紀錄片《90後》中,楊軼以英文歌曲《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When We Were Young》)接受採訪。 黃永宇先生的逝世,讓《無憂河的流浪者》成為文學史上乙個未竟的遺憾,但散文集《還有誰》的出版,讓黃永玉先生“終於可以睡個好覺了”,也讓讀者見證了一代文化人的肝膽和他們熱情洋溢的青春。
隨著全民科學素養的提高,科普書籍已成為大眾閱讀清單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4年,《海洋誤記》“無窮小”系列即將落下帷幕,作者將通過20個筆記,展示魚類、貝類、哺乳動物和海洋植物的鑑定和物種介紹。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對公共衛生造成巨大衝擊之後,公眾對醫療資訊的需求也達到了新的高度,美籍華裔醫學教授溫 Linyan博士提出了美國公共衛生系統的弊端,以及專業人士科學立場和政治立場之間的衝突。 通過閱讀這些科普類非虛構作品,讓小讀者更加理性、客觀地認識我們周圍的世界。
社會科學閱讀:學術寫作如何服務於公共生活。
今年年底,知名民營書店萬盛書店的搬遷,成為眾多讀者關注的重大事件。 在搬遷之際,萬聖節書園發布了自開業 30 年以來的年度書籍小清單。 多年來,書店的月度圖書排行榜被公認為社會科學閱讀趨勢的風向標。 今年以來,一直走在萬聖節最前沿的社會科學著作有《簡尚:尹周的變遷與中國的重生》、《身處事外:中國**與經濟發展》、《漫長的餘生:一位北魏宮女和她的時代》, 《縣鄉中國:縣域治理現代化》等。
這些社科書籍的作者雖然在象牙塔裡有著紮實的學術背景,但他們都表達了通過作品服務公共生活的意願。 《建尚》作者、青年史學家李碩,長期關注歷史地理學和邊疆民族問題研究,也用實際行動“用腳丈量歷史尺度”。 同樣,武漢大學楊華教授撰寫的《縣鄉中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了“縣治”,展現了新一代學者扎根農村、做知識的毅力和擔當。
在小讀者熟知的“學術明星”中,北京大學歷史學教授羅欣是乙個繞不開的名字。 《漫長的餘生》通過書寫普通人的微觀歷史,講述被忽視的故事,通過“看見細微”呈現歷史的本色。 他最近發表的論文《月亮照耀阿姆河》代表了關於旅行寫作的學術視角,而羅欣的作品有效地填補了中亞正在成為中國遊客熱門目的地的旅行者知識空白。 在與歷史學家王棣的對話中,羅欣說:“如果你看歷史,你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到截然不同的風景。 ”
在社會預期疲軟、隱患仍較多的經濟形勢下,年輕人更關注國家經濟和周邊經濟的大趨勢。 復旦大學教師藍曉歡近兩年頻頻出現在眾多讀物選集中,展現了讀者對中國經濟內部執行的關注。 毫不奇怪,這本分析和解讀中國財政制度的社會科普書籍,將經濟學原理與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幫助讀者“理解他們認為應該做什麼”。
讀者的選擇是時代的指標,對大眾閱讀趨勢的分析是呈現乙個時期的社會趨勢。 然而,難免只刪去一篇總結“青年閱讀趨勢”的文章。 與電影、電視劇集等公共屬性比較突出的排名不同,如果把各機構的年度閱讀榜單放在一起比較,只能發現重複的書名是少數,不重複的書名是多數。 話雖如此,翻書是有益的,乙個人的閱讀選擇,從來都不一定是刻意追求潮流,而只是尋求從閱讀中獲益,對得起自己的內心。
*:中國青年報社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