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媽媽給我講過乙個關於清朝的故事,有個丞相叫張穎,老家和鄰居因為房子的地基發生了爭執,張家特意給張丞相寫了一封信,請他出面處理此事。 張丞相只用了四行詩回答:“一本紙書只給牆,讓他三尺又有什麼害處。 長城還在,不見秦始皇的身影。 張家見狀羞愧難當,紛紛後退三尺築基,鄰居們也退後三尺築基,於是兩家之間就有了這條小巷,叫“六尺巷”。 雖然這是乙個典故,但它說明了乙個簡單的事實,即寬容可以將敵意轉化為友誼。
我媽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也是我們老家裝修房子的時候,當時農村很多祖屋都是建在同一座山牆上的,甚至有的牆都是你們家建的,我家做牆,互相配合,共用乙個山牆。 我的老房子就是這樣,和相隔近三代的表哥共用一堵山牆,我家的邊屋和表哥的房子穿插在一起。 那時候表哥家在幹活,就我家一起在舊地基上重建了房子,爺爺奶奶家很有錢,房子比較多,面積也比較大,表哥家條件一般,房子也被我家分成了幾塊, 如果我想自願重建,我面臨著房屋大小的問題。那時候,我家的條件已經不如以前了,父親早就去世了,母親和我們六個人住在一起,大姐二十多歲,小姐不到四歲。 甚至生活都有些捉襟見肘,更不用說重建了。
然而,表哥家面對的是孩子已經長到結婚的年齡,當時他家的房子結構實在是無法再增加人口。 我的母親是乙個非常善良和豁達的人,所以在城裡叔叔的支援下,我的家人同意一起蓋房子。 房子拆後,表哥改變了主意,要求占用我家的地基。 舅舅當時是生產隊的會計,還對我家有些照顧,母親也很孤獨,雖然舅舅是市裡的副縣長,但母親卻從未在他面前提起過。 我記得當時媽媽對姐姐說:“我家只有乙個兒子,你們長大後都要結婚了,我們住不了那麼多房子,蓋不起這麼大的房子,所以我把部分房子的地基給了表哥。 我家在蓋房子的時候,表哥家也貢獻了不少人力。
現在,雖然表哥和姨媽早已去世,但每年我們回家的時候,表哥、嫂子、侄子總是很熱情地邀請我們去他家,我聽老家縣城的姐姐告訴我,每年清明的時候,表哥和他家人都會去我母親的墳前拜拜,感謝母親的寬容。
從母親那裡,我見證了我人格的偉大,學會了寬容。 事實上,對他人的寬容是建立在對他人的理解和理解之上的。 李世民對魏徵的寬容,成就了“正官治”的興盛;宋朝君主對學者的寬容,迎來了戰國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思想解放和文化繁榮的第二次高潮。 寬容的意義不僅體現在個人層面,而且對整個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都具有巨大的積極作用。
錢是會丟失的,但它是可以賺到的。 如果失去健康,它可以被治癒。 如果你失去寬容,生活就像失去你的靈魂,你就會一貧如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