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勇於直言不諱著稱的張雪峰再次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誰說搞科研不賺錢?
這一次,張雪峰迎來了另一位嘉賓,中國科學院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之江實驗室研究員馮毅進行現場連線。 據悉,在投身科研之前,馮毅曾兩次創業,全身心投入科研,年僅35歲,畢業不到兩年,連續發表6篇頂級期刊,其中科學2篇,自然 4篇。
不僅如此,馮毅研究員剛剛獲得“綠橙學者”和100萬元的可自由支配研究經費。
這也讓張雪峰感嘆:誰說科研不賺錢?
誠意不過,從研究員馮毅的履歷來看,他確實有很多光環:
研究員馮毅現在才34歲,人生堪稱“開放”:
18歲那年,他獲得高中物理聯賽一等獎,被送到清華大學物理系。
本科畢業後赴海外名校攻讀博士學位,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還短暫休息,在“手機遊戲”領域贏得“風險投資”。
2024年回國後,年僅26歲的他剛剛獲得博士學位,加入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繼續科研,2024年3月,馮毅再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上發表文章,隨後獲得100萬元獎金。
然而,放眼全國,像馮毅這樣的優秀青年科研人員,又有多少呢?
青年博士大多是“吐菩”,他們努力工作3-5年拿到博士學位,然後進入大學或科研院所工作,他們還在為乙個教職而努力,也在為“國家自然科學**青年**”而努力寫作。
僅僅用研究員馮毅的例子來說明科研人員賺大錢,是不是片面概括?
就像網友留言一樣,真正從事科研的人還是很多的,賺錢並不容易。
對科研成績突出的學者也要給予必要的物質獎勵,但也要看到,放眼全國來看,很多青年學者在“要麼公升職,要麼離職”的政策指導下,科研經費不足,尤其是普通省級高校的年輕博士, 他們正在絞盡腦汁爭取教學職位的機會!10萬元以上的“國家自然青春”,是他們能否拿到教職的關鍵!
應該看到,“不公升不走”模式確實可以“推出”一些**高手!有很多年輕的教授,年紀輕輕就發表了幾百篇文章,但高校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育人,不能讓每個博士都從事科學研究吧?特別是在整體科研基礎較差的省級高校,提高教學質量是不是更重要?
張雪峰的觀點”。誰說科研不賺錢?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要為年輕教師“減負”,盡量不採取“要麼公升職,要麼離職”的模式,讓年輕教師能夠始終專注於教學,並且確實具備科研能力,能夠靜下心來從事科研工作,不要完全評價這些具有科研能力的年輕教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