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融合發展網-農村科技記者 蔡戈、李鵬 特約記者 袁勝初 曾豔.
深秋時節,位於城口縣蓓子鄉當陽村的壽靈生態農業重慶雜交植樹基地,青山環繞,成片的結構樹依然綠意盎然。“葉子用來餵豬,不僅節省了飼養成本,而且生產出的豬肉品質純正、風味鮮、營養價值高,用它加工的臘肉每公斤最高可以賣到176元。 最近,我們建有標準化的傳統臘肉加工廠,今年冬天我們計畫加工生產100噸城口老臘肉。 公司負責人王守玲笑著說。
當陽村曾是城口縣乙個極度貧困的村莊,但由於地勢陡峭,地處偏遠,村里除了“三大塊”(玉公尺、紅薯、土豆)外,沒有支柱產業。 近年來,在王壽玲的帶領下,村民們植樹造林,開展生態養豬,家門口就能賺錢,幸福感更高。
王守玲正在檢查這棵樹的生長情況。
據了解,2024年,王壽玲回老家創業,在重慶建立了生態農業,並投資1200餘元建立了兩個標準化農場。 目前,兩地可育種母豬500頭,育肥豬2400餘頭,仔豬1700頭以上,年可屠宰育肥豬10000頭以上,年產值5000萬元。
“承包商”回到家鄉,在大山深處養豬
王守玲是土生土長的當陽村人。 2024年,16歲的他初中畢業,為了走出大山,為了南下打工,他離開家鄉到廣東從事建築工作,整整10年。 “那時候,我沒有受過教育,也沒有技術,只有實用,願意從零開始,然後在掌握了技術並積累了人脈後,乙個專案找到了我,然後我成為了一名承包商,我的收入開始大幅增加。 王守玲說,2024年,他有50萬元的積蓄。
考慮到孩子讀書不方便,加上長期流浪,內心深處也苦苦思鄉,經過慎重考慮,王壽玲於2024年回到老家城口,決定在家鄉創業,先後在城口縣開了一家早餐店、一家串燒店、一家火鍋店。 “我們的城市面積不大,常住人口相對較少,我們的餐飲一直不溫不火,只夠養家餬口。 王守玲說。 在迷茫的時候,他看到家鄉的土地荒蕪,人口老齡化,村莊空心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於是做出了乙個大膽的決定:發展農業,盤活閒置土地資源。
2024年,王守玲了解到中藥材種植前景廣闊,於是引進了前湖、紫菀等,種植了2畝中藥材。 但由於缺乏管理技術,中藥材生長不良,病蟲害嚴重,最終幾乎沒有收穫,於是王守玲放棄了繼續種植中藥材的想法。 2024年,他發現,由於老培根在城口大受歡迎,豬肉市場需求量大,而城口地處大巴山腹地,生豬養殖條件好。 經過3個多月的調研,王壽玲決定發展生豬養殖,並註冊成立重慶壽玲生態農業
成口縣農委工作人員在樹木建設基地進行調研。
然後,他從當地的一家豬販子那裡買了100頭仔豬,以為自己終於可以開始他的養豬生涯了。 然而,不幸的是,由於缺乏防疫和攜帶致病病毒,很快就有30多頭豬死亡,王守玲為此損失了7000多元。 為了避免“悲劇”的重演,王守玲暗中發誓,今後要從正規的養豬廠家引進健康的仔豬,建立標準化的養豬場。
2024年,他出資200元轉讓了當陽村10畝荒坡地,建了標準化養殖場,通過與明月天照牧業科技合作引進了50頭白豬。 為了掌握專業的管理技術,他積極請教公司技術人員,多次參加成口縣農委組織的高素質農民培訓,還通過網路和書籍學習習生豬養殖知識和技能,學以致用。 功夫有回報,王壽玲通過不斷的摸索和總結,掌握了一套生豬科學養殖管理技術,也學會了生豬自育。 2024年,非洲豬瘟傳入中國,一些疏忽大意的養豬場疫情嚴重,導致大量豬死亡。 在一些同行損失慘重的時候,王守玲因為經營好,成為為數不多的“幸運兒”之一,由於生豬價格高,當年養殖場的銷售額達到了200多萬元。
農場鳥瞰圖。
風險往往與機遇並存。 非洲豬瘟的爆發,讓很多養豬戶淚流滿面地退出了這個圈子,也讓王守玲堅信科學養豬大有可為,他決定繼續擴大規模。 2024年,王壽玲建了16個面積占地8畝的標準化農場將於2024年正式投入使用。 新農場採用先進的養殖裝置,將滲漏裝置、刮糞機、乾濕分離器有機整合,摒棄了傳統水沖洗圈的清洗方式,實現了自動化、科學化養殖。 同時,採用生物發酵技術,將糞便全部轉化為有機肥,實現生態無公害養殖。 “當時我們養了500頭種豬和12000頭豬,用普通飼料科學飼餵,在城口很多部門的食堂批發價在每公斤20元左右。 ”
加工葉子的第一種材料。
植樹扶持生豬生態養殖產業鏈
2024年,非洲豬瘟疫情防控常態化,國內生豬產能逐步恢復,生豬存欄量快速增加,生豬價格開始上漲,飼料原料開始增加。 普通豬肉幾塊錢一斤,養殖壓力很大,為了改變現狀,提高批發價,只有把普通豬變成“生態豬”,打造綠色、生態、高效的產業鏈,才能擁有更廣闊的市場。 為應對玉公尺、豆粕等飼料原料帶來的成本壓力,王壽玲積極尋求降低飼養成本,經過多次走訪和實地學習,習在成口縣農委建議下,引進“綠色飼料”樹種雜交樹。 將葉子通過發酵等工藝加工成飼料,達到減少玉公尺、豆粕等主要飼料原料投入的效果,從而達到降低飼養成本的目的。
據成口縣農委專家介紹,雜交樹不僅含有畜禽畜必需的16種氨基酸和鎂、鋅、硒等礦物質,而且微量元素含量非常高,綜合營養成分可替代豆粕、魚粉供畜禽養殖使用。 “用葉子和玉公尺粉餵豬每公斤成本僅為2元,如果用純飼料餵豬,每公斤飼料的成本需要3元6 美元。 一棵雜交樹可以受益於50年的種植,1畝土地上的一棵雜交樹可以養40頭豬,與傳統養殖方式相比,飼養成本降低了15%以上,也延長了豬的生長週期。 過去飼料豬4個月可以屠宰,但用葉子餵養的豬需要8個月才能屠宰,豬肉的味道會更好,更生態健康。 王守玲笑著介紹道。 農場將豬糞發酵成有機肥,施用在樹上,實現了資源的生態迴圈利用,可謂一石多鳥。 看到雜交樹給生豬養殖帶來了顯著的效益,王守玲在當陽村村支部兩委的支援下,將村里100多畝廢棄土地轉讓,擴大雜交樹種植規模。
利用雜交樹養豬的方式已經走過,王守玲首先想到的就是帶動村民參與進來,實現共同富裕。
為此,王守玲免費為村民提供雜交苗和有機肥,帶動農民種植,第二年長成後,以每畝2000元的保證價格購買截至目前,已帶動100餘戶種植雜交樹,累計增加50萬元。 現在王壽玲的雜交樹飼料加工生產線已經基本建成,今年就要投產了。 受益村民之一胡德平告訴記者:“雜交樹貧瘠瘦弱,生長速度快,種植技術要求不高,所以可以在一些角落地塊種植。 我種了10畝,每年可以增加收入2萬元,今年還會繼續擴大種植。 ”
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 2024年,王壽玲被評為“城口縣十大創業領袖”,被榮譽光環加持的王壽玲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為了幫助村民增加收入,他還長期聘請了20名村民在基地工作,年人工支出達到60萬元,有效解決了村里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我以前是個家境貧寒,今年老公病重去世了,王先生知道我的情況,讓我來基地打工,現在我每個月有4000元的收入,大大改善了家裡的經濟狀況,我打算在這裡長期工作。 村民張彥說。
城口老臘肉是振興城口鄉村的公升旗產業。 2024年,城口縣堅持“一流市場推廣”雙向發力,構建實施標準化生產、社會化服務、質量檢驗監控、品牌保護營銷、利益聯動“五大體系”,著力打造城口老臘肉全產業鏈,推動城口老臘肉重啟,助力老產業實現新發展。 作為黨員,王守玲決定積極響應號召,推動企業生態轉型,打造生豬全產業鏈典範。
去年,我們用傳統的吐康老培根技術,第一次製作了20噸老培根,很快就被搶光了,其中白豬每公斤136元,黑豬每公斤176元,賣得非常火爆,於是我們註冊了“古香頌”商標,計畫今年大幹一場。 王壽玲告訴記者,去年他投資80多萬元,建設了標準化的老臘肉加工廠和線下門店。 未來,他計畫以“公司+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利益聯絡模式,推廣仔豬寄養,免費為老百姓提供仔豬和飼料,延伸產業鏈,改善產業結構,將成口生態老肉全鏈條送到全國人民的餐桌上。
農場科學與技術(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