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我看過這樣一部漫畫,如下圖所示。
有人把手機比作精神鴉片。 這裡蘊藏著太多的精神內耗。
當網際網絡帶來海量的資訊時,也帶來了負面情緒和各種令人上癮的壞習。
我們可以放下工作,放下晚餐,放下書本,但我們不能放下手機。 從另乙個角度來看,我們不能放下消耗自己的東西。
手機正在向你傳送“內耗”。
一開始,我們有手機,方便與外界聯絡,加強親友關係。
讓我們談談現在的生活,在朋友圈發帖,讓大家知道他們過得怎麼樣。 尤其是孩子,發了什麼訊息,家長都看到了,都松了一口氣。
隨著手機越來越高,所有功能一應俱全,世界各地的事情都可以一氣呵成。
我們可以選擇的資訊越多,我們就越有可能被困住。 不可思議的、奇妙的、被毀壞的三種觀點都匯集在一起。
大資料可能是乙個資訊繭。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說:“科技公司的產品採用'劫持技術'來引誘我們,並創造乙個'強制迴圈'。 ”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很多平台會根據你的點選習,一直推送類似的訊息。 假設你喜歡生活短劇,類似的東西不斷出現。
平台也有記憶,下次開啟的時候,它會推出你上次習用過的時候習慣開啟的東西。
如果整天看同一種資訊,異世界的資訊就會少一些,所以無法完全掌握外界的資訊。 手機無形中讓你越來越“心胸狹隘”。
負面資訊總是讓人焦慮。
作家李雅在文章中寫了一段經歷。
在繁忙的工作中,他的嘴裡有幾處潰瘍。 於是我在網上搜尋了一下,想看看發生了什麼。
網路上出現了一系列答案。 有答案表明它可能是口腔癌,而且是晚期。
這一夜,他睡不好覺,想著要照顧的母親,想著自己的孩子,想著多年的房貸。 第二天一大早,他去看醫生。
醫生說:“怎麼,如果你遲到幾天,嘴巴就好了。 ”
看,整晚都是徒勞的。
也有一些博主,怕天下亂七八糟。把小事放大,用力說出來,既令人耳目一新,又令人恐懼。 追風追影的事情,很難有鼻子和眼睛。
各種焦慮從你的手中冒出來,當你看到它時,它正在“接管”。
手機正在毀掉家裡的“老少皆宜”。
我們曾經認為很多老年人不能使用智慧型手機,所以他們什麼都做不了。
後來,老人也好轉了。 老年網民的比例也在增加。
根據第三屆中國人口與發展論壇發布的一項調查,在65至69歲的人群中,超過一半的人使用智慧型手機。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時候,老人、大人、小孩都在玩手機,就連廚房裡忙碌的人也會拿著手機匆匆忙忙地看一眼。
孩子玩遊戲,老人看無聊的小**,中年人聊天或看小**。 家庭的氣氛變壞了,但沒有人注意到。
我看到乙個笑話:一對夫婦出去吃飯,男人一直低頭看手機,這引起了妻子的不滿。
我妻子說:“請把你的手機放在我的頭頂上,你至少可以看看我的手機,看看我的臉。 ”
很多人分析,一直看手機會刺激身體的多巴胺,從而帶來垃圾般的快樂。
** 高曉松說:“很多人分不清理想和慾望。 理想的情況是,當你想到它時,你會感到快樂;慾望是當你想到它時,你是痛苦的。 這種慾望就是多巴胺的分泌。 ”全家人都在盯著電話,那麼誰來做工作,如何分工。 好感弱,關係也被內耗。
正確使用手機,是乙個人最大的自律。
稻盛一夫在書中寫道:“乙個人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內耗,別人的一句話就會被拿出來反覆咀嚼;過度分析、深思熟慮和自我否定。 這種腦力消耗往往比體力消耗更折磨人。 ”我們真的不必咀嚼混亂的資訊,這是一種普遍的看法。
但是,不咀嚼資訊的根源,就是消除資訊的根源。 採用雙管齊下的方法,更少的資訊和更輕鬆的精神。
要正確使用手機,您應該執行以下操作。
首先,不要咀嚼“多餘的資訊”。
當你看到大量的資訊時,你看完就忘記了,你應該嘲笑它。 不要坐下,不要把它放在心上。
邊走邊扔,這是一種必須學習的生活方式。 好的記憶力,看手機的時候,是一件壞事。
第二,不要選擇“負能量通道”。
一開始,你應該看積極的事情,不要盲目跟隨別人。
事實證明,負面內容是最有吸引力的,也給生活帶來了最大的憤怒。
保持清醒的頭腦,刪除所有負面平台。 但如果別人抱怨、指責或擔心天空,你看到它,你必須阻止它。
第三,不要過分關注“資訊推送”。
一直根據大資料來看待事物是不對的。 你應該學會搜尋,看看你真正需要什麼,你也可以隨意改變你的偏好。
學會做乙個全面的客戶,不要走一條線,只看一邊。
當然,最重要的是學會獨處休息,而不是一直拿著手機。 尤其是出門時,要注意腳步,多看風景,學會聊天。
在上唐時期,人們以狩獵為生。
有一天,尚棠出門,看到獵人撒網圍住野獸。
尚棠道:“一下子抓到這麼大山的野獸,實在是太殘忍了。 以後,你還能去打獵嗎?”
這樣,讓獵人移開網,讓一些野獸逃脫。
古人因為網的開放面而使世界可持續發展,也讓獵人無時無刻不在致富。
現在,當你拿起手機的時候,你也應該開啟網,讓多餘的東西溜出去,讓生活有一些獨處的時間。
不要忘記享受你的生活,因為你總是在關注你的線上生活。
作者:布衣粗糧。
聽從我的話,進入你的心。
文章中的圖片是**在網際網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