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雜交水稻是兩個水稻品種的雜交品種,其後代具有優勢,不屬於轉基因。 轉基因是基因從乙個物種轉移到另乙個物種的基因組。 中國是世界上第乙個成功開發和推廣雜交水稻的國家,解決了大量人口的糧食危機。 目前,除抗蟲棉外,其他重要作物轉基因品種尚未在我國獲批推廣應用。
雜交水稻不是轉基因的,這是肯定的。 我們知道:
雜交水稻是指選擇具有一定遺傳差異且優良性狀能相互互補的兩種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出具有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即雜交水稻。 一般來說,雜交水稻僅指不育系和恢復系雜交後形成的第一代雜交種,雜交後代出現性狀分離,雜交一代的種子無法保留,因此需要每年生產,雜交水稻與常規水稻相對應, 而常規水稻後代可以保留親本的優良性狀,種子可以保留。
轉基因是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將乙個物種的基因轉移到另乙個物種的基因組中,例如抗蟲作物就是將蘇雲金芽孢桿菌的殺蟲晶體蛋白基因轉移到棉花、玉公尺、水稻等作物的基因組中,使其也具有抗蟲性狀,該基因是具有生物學功能的核酸分子。
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理論最早是由美國科學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的,但水稻是一種自花授粉作物,它的花很小,一朵花只結出一粒種子,不可能依靠人工授粉進行工業化。 2024年11月,袁隆平率領的科研團隊成員在海南島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了一種雄性人工流產植物,開啟了雜交水稻研究的突破口。 隨後,他利用方矮、景陰66等品種進行測量,發現它們具有維持野生不育植株的能力,為水稻不育系的培育和後續的“三系”匹配開啟了突破口,為雜交水稻的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折點。 中國是世界上第乙個成功研製推廣雜交水稻的國家,現在雜交水稻已在東南亞和非洲得到廣泛應用,解決了許多人的糧食危機。 由於袁隆平院士對雜交水稻應用的重大貢獻,被尊為雜交水稻之父,獲共和國功勳獎章。
轉基因技術於2024年開始應用於製藥領域,2024年開始應用於食品工業。 20世紀90年代初,市場上第一種轉基因食品出現在美國,它是一種保鮮番茄。 現在在美國、加拿大等地的轉基因大豆、玉公尺、棉花、油菜等已得到廣泛應用,我國科研人員也在積極開展相關研究,但目前,除抗蟲棉、水稻、玉公尺、大豆、油菜等重要糧食、油料作物的轉基因品種外,尚未獲批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