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 研究微生物組對肝臟的影響對人類健康至關重要。 肝臟是僅次於腸道的第二大直接影響器官,由腸道微生物組組成組成。 此外,肝移植的感染率較高,這與腸道微生物組有關。 許多肝移植患者攜帶多重耐藥細菌,這些細菌與腸道微生物組多樣性減少有關。
這項最新研究分析了100多名接受肝移植的患者的糞便樣本,以確定微生物組是否影響他們的術後感染風險。 通過量化107名接受肝移植的患者的糞便代謝物,研究人員能夠將它們與糞便微生物組成,病原微生物擴增和術後感染相關聯。 通過分析糞便微生物組,他們能夠成功評估肝移植患者術後感染的風險。
該研究發表在《細胞宿主與微生物》雜誌上,標題為“糞便代謝物分析識別肝移植患者的術後感染風險”。
芝加哥大學醫學助理教授克里斯多福·萊曼(Christopher Lehmann)博士說:“抗生素耐藥性每年都在增長和惡化。 沒有有效的抗生素,我們就無法進行手術,保護早產兒或**癌症。 “人類微生物組,尤其是腸道微生物組,在適應對抗耐藥細菌的悠久歷史中已經進化,”他說。 我們需要盡最大努力了解它如何對抗這些耐藥性感染。 ”
研究發現,健康的微生物組會產生多種關鍵代謝產物,包括對人體有益的短鏈脂肪酸,以及細菌在修飾人體膽汁酸以適應自身需求時產生的次級膽汁酸。 其中一些膽汁酸對細菌有劇毒,例如耐萬古黴素腸球菌 (VRE),這是一種抗生素耐藥細菌,通常會導致手術、癌症**或重症監護患者感染。
研究人員使用資料分析來確定微生物組成與術後感染之間是否存在關聯。 Lehmann博士說:“感染後微生物組**中耐藥病原體的數量已被證明與我們通常在臨床試驗中尋找的數量一樣準確。 然後,研究小組只分析了樣品中的代謝物,看看它們是否具有相同的值。 科學家們發現,他們可以使用代謝物來確定患者是否會被感染。
具體來說,該研究的作者寫道:“雖然實驗研究表明,微生物組產生的代謝物與宿主介導的抗菌防禦有關,但降低肝移植患者中短鏈和支鏈脂肪酸、次級膽汁酸和色氨酸代謝物的糞便濃度與微生物組失調和術後感染的相對風險有關。 ”
Lehmann博士指出:“我們可以直接從代謝物**臨床結果中學習。 這很重要,因為代謝組學分析可以非常快速地進行,而測序相對較慢。 ”
目前,該分析演算法過於複雜,無法用於臨床實踐中的診斷或檢測。 然而,這些發現為未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這些研究可能會加強糞便樣本中感染和代謝物之間的聯絡,並探索潛在的因果關係。
“這項研究的下一步將是調查我們是否可以利用這些發現來糾正人們的微生物組,”Lehmann博士說。 “具有不健康的單一物種腸道微生物組和感染風險較高的患者可能能夠接受來自外部的健康腸道細菌**並恢復健康代謝物的產生,包括有助於對抗耐藥性感染的次級膽汁酸等分子。
2024年,FDA批准了兩種微生物組修復產品。 “微生物組修復並不遙遠;這已經是現實了。 “芝加哥大學生物科學系已經建立了乙個包含數千種細菌的生物庫,所有這些細菌都根據它們的基因組和產生的代謝物進行了分析和分類。 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還在建設乙個符合GMP標準的設施,該設施將使科學家能夠生產、過濾和冷凍乾燥從健康供體中提取的關鍵腸道細菌,並將它們填充到藥用級膠囊中,患者可以像服用藥丸一樣服用。
參考資料:“糞便代謝物分析可識別有術後感染風險的肝移植受者。”
編輯:周敏.
排版: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