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女星回應網路投訴的訊息引發了不小的討論,有人支援她,有人反對,還有人覺得與他們無關,置若罔聞。
她對聖誕節等外國節日的看法是:想一想就能活下去,不想活下去就算了,何必太在意呢?
這位女演員質疑甚至反對一些人的看法,即聖誕節是中國人不應該慶祝的外國節日,如果它結束了,那就是不愛國的。 她說:“外國人也過春節,沒有那麼多東西,我們不應該太狹隘。 ”
這位女演員還表達了自己對愛國主義的看法,稱不如通過自己的實際努力來實現愛國主義,而不是責怪別人是否在度假。 她認為,僅僅慶祝乙個節日並不意味著什麼,難道說其他人沒有慶祝某個特定的節日就不愛國嗎?平躺、刷**、吃飽睡足,這樣的行為能算是對國家的貢獻嗎?這算不算愛國?
也許,這位女演員的一些觀點確實有其有效性。 愛國主義需要更多的實際行動,通過努力實現個人價值,為國家、民族和自己做出貢獻。 只關心別人的得失,像個憤怒的青年一樣口頭批評別人,我不認為這是真正的愛國行為。
這位女演員還指出,有些人盲目愛國。 對於假期的理解,她還說:“你真的要在勞動節上班嗎?“很多節日只是人們聚在一起、放鬆和玩樂的藉口,為生活增添一些輕鬆。 它們沒有太多深刻的內涵,所以不要過度勞累。 ”
多年來,外國人的節日習俗已經滲透到許多中國人的生活中,尤其是在平安夜和聖誕節的處理上。 有的**認為“長津湖之後就沒有聖誕節了”,鼓吹洋洋的節日就等於“不愛國”。 然而,也有人指出,年輕人只是把過節作為一種方式來慶祝,根本不在乎“過節”的含義,所以不愛國與否。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兩種不同的觀點之間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我們應該站在哪一邊?我應該如何處理我的情況?
聖誕節和其他外國節日是否融入我們的生活,是文化滲透還是文化融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見。 客觀地說,外國節日當然包含著很多外國文化的元素,但就我而言,並不是所有慶祝聖誕節的人都會深入了解其歷史淵源,欣賞和尊重外國文化。 也許他們只是按照上述女演員所說的去做,只是為了增加樂趣。
因此,我們不必對這個問題過於敏感,更不必批評一般慶祝聖誕節的年輕人,給他們貼上“不愛國”或“叛徒”的標籤。 這可能有點太激進了。
我不是聖誕節的忠實粉絲,但我也不怪那些過聖誕節的人。 在我看來,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需要思考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喜歡和關注外國節日。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們自己的節日氣氛似乎已經褪色,彷彿再也感受不到節日氣氛了。
如果說我們的傳統節日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和意義,不能讓年輕人感到快樂和興奮,甚至因為“空氣汙染”、“安全隱患”等問題而遭受各種限制,導致一些本該傳承的傳統失去了延續的機會,那麼,雖然有很多人反對外國的節日, 肯定會有很多人效仿,甚至勢不可擋。
我們必須在文化上充滿信心,同時讓自己的節日氣氛變得生動活潑。 當我們人民的節日氣氛超過外國節日時,外國節日自然會逐漸失去吸引力。
不要因為台上有很多觀眾而抱怨和猛烈抨擊,甚至生氣,首先,我們要確保我們的節目表演得好,有了好的節目,我們就不用擔心沒有觀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