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行業產能過剩已基本成為行業共識。 筆者初步預測,本輪去產能和供給側結構調整至少三分之二的建築設計公司將被淘汰。
建築設計院的業務產品主要包括公共建築和民用建築。
公共建築一是非剛性需求,未來增幅不會大。 城鎮化率較高的一二線城市,在上一輪城市建設之後,科教文化、會展等公共建築骨架已基本建立,未來將更多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進行補點公升級。
二是預算不會太多。 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地方財政更多地投入到補短、長處和短處、惠及民生的專案上。 在批准專案時,我必須更加謹慎。
第三,公共建築市場的競爭格局基本上是定性的。 以地方省級法院為主,地方市級法院是有效的補充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頂級設計院,以及國外著名的建築事務所,都可以在方案設計中占有一席之地。 此外,其他建築設計院在公共建築市場上基本上沒有機會參與競爭。
建築設計院,如何“生存”。
建議一:軍隊士氣要“穩定”。
未來3-5年,房地產行業仍將是中國經濟投資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從融資角度看,政策的密集出台,帶動行業整體融資環境明顯改善
從需求端看,認房不認貸政策已全面落實,大部分核心二線城市陸續取消限購,部分一線城市放寬限購限購,有望刺激一波剛性住房需求
從供給側看,今年10月底召開的第一次金融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這將成為房地產業擴張、房地產企業轉型的重要抓手和發展機遇。
建議2:概念要“改變”。
即使未來房地產行業仍有發展空間,也不代表建築設計行業可以躺平並獲勝。
因為傳統建築設計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是不爭的事實,所以不可能通過政策手段轉移經濟問題。
因此,無論是建築設計院的掌舵人,還是每一位從業者,都要轉變觀念,不要把資源和精力浪費在“行業有沒有未來”的問題上,而是要把問題轉化為“如何在這一輪供給側改革和去產能改革中生存”。 ”
建議3:落實“城市”政策。
首先,從“需求”來看,雖然近年來東部地區的投資同比有所增加,但由於城鎮化程序較早,城鎮化率較高,難以呈現前十年的高發展格局。
雖然近年來中西部地區投資略有下降,但城鎮化率較低,未來將成為國家拉動內需、充分發揮潛力的戰略抓手。 因此,未來中西部地區的市場空間和市場機會將大於東部地區。
其次,從“供給”的角度來看,東方設計院和中西部設計院各有優勢:
在公共建築市場,東方設計院隨著城市品牌的輸出,拓展周邊和中西部城市,在民用建築市場,東方設計院跟隨房地產開發商拓展版圖。 東方設計院的優勢更多體現在品牌能力、市場競爭力、標準化輸出能力、群控(區域分公司)管控能力等方面。
然而,東方設計院也存在成本劣勢。
無論培養什麼樣的能力,都離不開人,“人”的綜合能力越強,其人工成本一定越高,所以東方設計院的人工成本遠高於中西部設計院
其次,離不開管理,管理既需要成本,也不可避免地消耗資源,比如設立區域分支機構,就要設立這些分支機構的崗位管理,而在管理過程中,由於溝通協調,資源消耗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東方設計院往往需要做大規模的對沖成本劣勢。 一旦交易量下降,龐大的系統將消耗大量利潤。
中西部設計院最大的優勢是主場優勢,而這種主場優勢可以延伸到更多的專案收購機會、更多的場景應用、更低的人工成本、更小的管理範圍、更少的內部資源消耗等等。
最大的缺點是思維習,比如一些城投、商投、水投集團的領導將設計院定位為內部專案技術團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設計院創新發展的動力。 例如,一些設計院的激勵制度並不完善,院領導出於理性考慮,在決策上往往保守。
未來,東方設計院要進一步揚長避短,就要以“攻勢”為主,不要因為管理不到位、成本高等因素而噎糧,遲早要做出“走出去”的戰略選擇,否則當地市場無論怎麼挖掘潛力,都難以滿足這麼多強院院、大院的產能需求。
中西部設計院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牢牢占領地方根據地,鞏固本土優勢。 在主場鍛鍊自己的能力,培養出“拳頭產品”,然後根據情況用產品輸出產能。
建議四:豐富產品線
近20年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主要受益於四大紅利,一是停止了福利房停產帶來的釋放市場需求的政策紅利;二是人口和城鎮化的紅利;三是流動性充裕的貨幣紅利;四是經濟高速增長的紅利。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城鎮住房補繳欠款任務已基本完成。
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房屋模式也存在四大問題,一是重賣輕租。 近年來,不少城市房價一路飆公升,漲幅已明顯超過收入和租金漲幅,形成了房價仍將居高的預期。
二是重新點亮舊。 在很多養老院中,對專項住宅維修資金的需求缺口較大,監管使用不規範,難以滿足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因此大家更傾向於購買新房而不是二手房。
三是關注市場,忽視安全。 “98房改”中住房商業化政策的實施,極大地激發了廣大民眾購房的積極性,甚至有人從中“嗅到”了商機,通過以房養房實現了財務自由。 這直接導致了住房保障配置的不合理,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資源的沉澱和浪費。
第四,注重預售和輕量化現有房屋。 我國實行商品房預售制度,在房屋未建成交付之前,買受人已將全部購房款直接支付給開發企業,買受人幾乎承擔了所有未完工、質量低下的風險,而預售資金成為開發企業重要的無息槓桿,大大降低了房地產開發的准入門檻。
在此背景下,提出堅持“房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多渠道保障、租購結合的住房體系。
筆者認為,近年來建築設計院傳統產能過剩的原因之一,就是跟不上政策,繼續延續以往的經營思路,導致產能過於單一。 一是產品單一,主要是商品房設計;二是單一客戶,主要是房地產開發商;三是單環節,主要是設計環節。
建議日後可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對產品線進行豐富
一是從商品房市場延伸至長租房、棚戶區改造、宿舍公寓、安置房、城市更新等設計產品。
二是從服務房地產開發商向一級客戶、投融資集團、地方城建和城投集團等龍頭主體延伸。
三是從設計環節向規劃規劃、運維運營環節延伸。 指導公司產能到前端業務規劃和規劃環節,並指導後端測試、改造、物業、運維、運營等環節。 尤其在當下新型健康養生地產、休閒商業地產、旅遊地產等中,業主不僅需要建築設計師,更需要能夠幫助他們建立商業模式、創收增盈的商業運營策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