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2月26日獲獎名單的出爐,2024年“科學也是偶像”短片**徵集活動落下帷幕。 自6月公告以來,已提交作品2220件,同比增加104件35%,作品線上點讚數為335920,000次。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徵集活動首次設定了中小學生群體,共徵集作品1600餘件,大大超出預期。 作為網際網絡的“原住民”,“Z世代”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對科學的理解和知識,詮釋著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
Z世代,一般是指2024年至2024年之間出生的一代,成長於網際網絡普及和快速發展時期,他們善於使用電子產品,習慣於利用網際網絡學習知識、獲取資訊、進行社互動動,秉持開放、融合的態度,勇於通過網際網絡進行創新和展示。 “科學也是偶像”短**徵集活動主要針對Z世代的00後群體,活動能得到這個群體的關注和積極參與,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隨著校園科學家精神的不斷深入發展,同學們的視野開闊了,好奇心、求知慾和探索慾望得到了激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機會進入科研院所和國家實驗室,了解科研人員和科學家的工作和生活, 並傳遞榜樣的力量
另一方面,短**作為一種新興形式,因其簡潔直接、內容豐富、互動性強、傳播廣泛而受到Z世代的追捧。
然而,在科普偶像提交的作品中發現,“量質不優”是中小學生群體中較為突出的問題,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數量巨大。 首先,作品存在“硬瑕疵”,包括字幕中的錯別字、多個單詞以及對科學家和科研故事的不熟悉二是對活動主題的理解和關注不足,創作意圖不深刻,存在重敘述而忽視思考的現象,缺乏青少年視角的情感和視角三是作品形式大於內容,對第一種形式的追求過高,忽視了作品內容的打磨,弱化了講故事的能力等。 如何深度滿足Z世代的精神需求,持續激發Z世代創造性參與的熱情,將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引導他們樹立科技強國、科技報國的崇高理想,對於做好相關活動非常重要。 貼近人群,讓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產生共鳴和共鳴。 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需要找到“Z世代”的關注點,探索活動形式和組織模式的改革創新,科學設定活動主題,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創新創造的可能性,拉近年輕人與科學家的距離, 並讓科學家講述的故事更加感人肺腑、接地氣,將“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作、教育”的科學家精神充分融入到作品中,在創作過程中領悟科學家精神的內涵和魅力。同時,他善於運用網路話語溝通技巧,把握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消除組織者與參與者之間的距離感,以微妙而無聲的方式做好德育滲透,讓Z世代容易接受、敢於創新、樂於參與, 讓創新創造成為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在輕鬆的氛圍中創作出能體現青少年態度和活力的作品。個性表達,積極營造多元包容的良好氛圍。 以Z世代00後群體為主要物件的短期徵集活動,更應該體現這一創作主體的情感和認知,因此,如何引導他們認真參與,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創造乙個平等、多元、包容的社會環境。 要為他們提供探索和發揮的空間,從確定拍攝主題到實踐,親自做好資料搜尋、實地考察、調研對話、**在發布系列作品的過程中,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工作,在拍攝過程中感受科學家的生活, 學習科學家的思維方式,繼承和發揚科學家的精神,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創新和創造成果,家長和老師發揮更多的輔助作用,給予學生鼓勵和協助他們完成工作,讓創新素養生根發芽。同時,要做好思想和態度的引導,使學生了解科學家嚴謹認真的態度、實事求是的態度、追求真理、專心研究的品格,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對自己負責,真正從活動中受到啟發,以科學家為榜樣。
啟迪心靈,讓科學家精神深深植根於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走近科學家,增強他們對科學探索的好奇心和好奇心,讓科學和科學家的精神在中小學生心中生根發芽,立志成長為人才。 中小學生的思維正在從具體向抽象過渡,發展逐漸成熟,通過參與頭等班的製作,在短短的第一堂課中尋找精神偶像,直觀地展示科學家的形象,可以使中小學生對科學家產生敬仰和崇拜, 並形成愛國、助人為樂、學苦耐學等良好品格。同時,將科學家精神與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和科學文化相結合,融入中小學教育過程中,從而梳理和提煉科學文化的內涵和外延,使學生深刻理解探索等科學文化的優秀特徵, 創新、求實、理性、協作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更廣闊的歷史視野領悟科學家精神。青年強了,中國就強了,科技就興了。 開展科學家精神教育活動,不是要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科學家,而是要讓廣大中小學生和科學家“觸電”,把科學家精神轉化成看得見、聽得見、傳播的新鮮樣本,以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感染、教育、激勵學生, 學習做人的品格,做事做知識,在活動中感受到榜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