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一位名叫董邦達的畫家,擅長畫江南的山水,他跟著皇帝南巡,用毛筆記錄沿途的美景。 董邦達的作品以寫實為特徵,符合“躺下”的審美品味。 欣賞這“斷橋殘雪”,彷彿置身於西湖,環顧四周,美不勝收。 早在宋代,就有畫家提出山水畫要宜居、宜遊的創作要求。 然而,隨著文人水墨戲的流行,畫家們逐漸放棄了寫生場景。
董邦達的創作並沒有完全還原自然山水的面貌,他從視角的轉換入手,讓作品流露出文人的情懷。 畫出現實生活中的風景構圖非常重要,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容納風景的全貌是乙個難題。 董邦達採用俯仰和傾斜視角的組合,使畫面盡可能完整。 在捕捉到風景和風景的全貌後,下一步就是展示筆墨的興趣。 從《斷橋與餘雪》中可以看出,他對王元琪的作品有過深入的研究。
斷橋不斷斷,過完斷橋後,可以直接去孤山,孤山是林和京隱居的地方,是後世文人心中的聖地。 從構圖上看,董邦達著重刻畫孤山之美。 斷橋的風采全部聚集在孤山旁,畫出孤山的積雪,可以突出斷橋。 一座斷橋,一端布滿紅塵,另一端是人間仙境。 如何選擇出生並進入WTO,走在斷橋上,思考歷代名人的過往,答案在心裡。
感同身受的風景,借用風景來抒情,把西湖山水畫得鬱鬱蔥蔥,古樸無華,哪怕白雪覆蓋山水,也不掩飾優雅與美麗。 山中的亭台樓閣一步步,園林古廟,枯樹寒林,詩意盎然。 先刷後墨的作法,結合淺墨染色,畫出南方雪景的“水潤”。 細節還原到位,即使景觀與自然風光不同,也不會影響人們的感知。
董邦達還畫了一幅西湖全景圖,把西湖的十景全部收錄在畫中。 他的筆細而密,沒有絲毫的細膩感。 這是因為董邦達在創作中借鑑了黃公望的方法。 畫中的風景用淺絲著色,突出了亮度和清潔度。 墨水的淺色和墨水的顏色分明山的陰陽,在複雜的構圖中分層次和變化。
畫中呈現出的璀璨魅力,得益於董邦達善於用水調色的能力。 無論是淺色還是墨色,都有深淺的變化。 畫在紙上,形成豐富的紋理變化。 看似筆墨整體色調統一,其實天氣多姿多彩,顯得樸實內斂。
畫高山峻嶺需要厚墨才能甦醒,反覆渲染容易導致畫面變髒。 董邦達採用乾濕兼備的方法,形成了明顯的趨勢。 從構圖的角度來看,董邦達也借鑑了透視法。 這幅畫**顯示了焦點透視的視線水平,但遺憾的是,畫中的焦點是分散的,使畫面顯得有些刻意。 他素描的山岩結構與筆觸的規則相似,增加了刻板的效果。
幸運的是,他用平遠的方法構建了乙個區域性場景。 臨水坡石、石橋、木亭,隔水即為遠山。 他用清晰的線條突出觀察的位置,使畫面的構圖有稀疏的變化。 作為清代畫家,能夠畫出彷彿在空中的全貌,已經很了不起了。
畫西湖,如果只是讓人聯想到西湖的風景,是不夠的。 董邦達畫西湖,希望人們能想到西湖的風土人情和軼事。 在他筆下看到西湖的美景後,我想朗誦詩詞,欣賞聖賢。
延伸閱讀
這四幅畫看起來不像畫家的作品。
你能看出他在模仿誰嗎,戴習山水畫欣賞。
四幅仿唐伯虎山水畫,你喜歡哪一幅。
巧妙運用散散透視,齊坤的《溪流山路虎攬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