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市政協八屆三次會議第四次講話
——明紅委員代表市工商聯致辭
近年來,全市積極落實一級省委、省就業優先政策,發揮政策落實、強化服務“的一系列”組合拳“,支援民營企業突破就業瓶頸,促進穩定就業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中國民營企業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招人留人難,存在季節性、結構性勞動力短缺問題嚴重。 工業企業普遍報告高階管理人員、高技能人才和技術普工短缺。 旅遊服務公司報告說,小語種導遊特別短缺。 休閒養生產業的發展需要體育、醫療、心理等各類複合型人才十分稀缺。 其次,勞動力不穩定。 高素質人才和具有高技術技能的年輕員工無法引進、留不住,由於持續不斷的勞動力成本壓力給民營企業帶來明顯增加,企業就業問題對我市“旅遊強城、產業強基”工作推進提出了巨大挑戰。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企業經營不景氣。 問卷調查顯示,100家民營企業中,今年上半年僅有11家企業與去年同期相比實現產銷增長,利潤同比增長的只有13家,在崗人員同比增長的只有8家。 其次,當地企業對農民工沒有吸引力。 全市民營企業大多分散薄弱,在薪酬水平、工作生活環境、員工成長空間等方面缺乏優勢。 春節前後,全市人力資源部門和當地企業組織了大規模的農村招聘行動,試圖留住農民工,但收效甚微。 目前,全市勞動力已轉為就業41690,000人,只有7人07萬人,佔比不到17%。 全市10所中等及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中,每年只有10%左右留地就業。 三是多重因素的制約和影響。 除了企業自身條件的因素外,還有年輕一代用人理念和綜合環境的影響,根本原因就是產業鏈不完善,就業空間狹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不足、發育遲緩。 為此,我們建議:
1、高度重視基礎工作,提高企業就業服務水平。 一是重視基礎設施建設。 深入開展企業就業和社會就業專題研究,抓緊制定和發布覆蓋全市各行業、各領域的人力資源保障政策,加強人力資源統計資訊資料庫建設,指導企業就業、社會就業及其服務工作, 努力建立良好的雙向互動、相互促進的執行機制。二是建立完善人才招聘和情報化平台,完善人才引進機制。 進一步完善落實《張家界市投資引進人才分類認定實施辦法(試行)》,開放人才綠卡准入條件,遴選一批或多批優秀模式,在工作和生活中給予榮譽和便利,讓外籍人才充分融入張家界發展。 三是全面優化公共服務供給。 重點加快推進張家界高新區、慈裡桑植縣工業園、永定區文化創意產業園(以下簡稱“三區一園”)公共運輸、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商場及餐飲、休閒娛樂、公共租賃住房等設施和服務,切實提公升企業穩定崗位水平。 對於“三區一園”,盡快開通更多公用線路,減少員工通勤和生活安排的交通不便。 對於區域內主要景區和旅遊企業,要密切關注與城市公交不同收費的“桐涇”線的發展,方便工人和遊客低成本、自由到達。
2.全面落實惠企政策,持續加大減負力度。 一是堅決落實“旅遊強城、產業強基”、稅收、金融、信貸、社會保險存款等政策,對旅遊和工業龍頭企業、中小企業,切實降低企業實際經營成本,支援就業增長和經濟執行同步恢復。 二是突出支援“三區一園”和就業能力較大的服務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穩定擴崗,探索有序發放農民工進城補貼和大中專畢業生地方就業補貼, 從而支援企業降本增效。三是全面加強企業就業服務工作。 市縣兩級人力資源部門牽頭,通過派遣企業就業服務專員到園區,在“三區一園”設立人力資源市場分公司,精準收集企業就業招聘資訊,有針對性、精準推薦就業,定期舉辦專題招聘會, 搭建更加有效的企業就業需求與社會就業需求溝通對接平台,著力打破企業就業與社會就業之間的資訊壁壘,強化針對性服務。
3、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加強企業就業保障。 一是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圍繞“旅遊強城、產業基礎強”大局,建立緊密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機制,促進產教融合。 著力構建我市園區內職業學校、技校與企業常態化對接機制,大力倡導和推動企業與職業院校有序培訓合作,加強企業技能培訓和新型學徒培訓,有效緩解技能人才短缺問題。 二是加強重點領域和行業就業培訓。 針對各大行業、行業和企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加強生產一線電工、焊工、鉗工、儀器維修等實用技術培訓,擴大文旅養生服務、專業家政服務、嬰幼兒孕老年服務技能培訓, 千方百計為重點產業發展提供優質人才服務。三是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 突出行業商會、協會作用,充分了解和反映行業用人需求,結合國家職業名錄清單制定重點培訓計畫,組織定向技能培訓委託組織開展定向技能培訓,統籌推進高技能人才“共養共享”,切實降低單企養人成本, 解決“養人成本高”、“用人難”等問題。
四是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培育企業留人文化。 一是引導企業轉變用人觀念。 引導企業更加注重人才培養和人才儲備,將一線職工和高技能人才視為企業的核心財富和競爭力,採取務實有效的措施,增強企業的吸引力和勞動力的相對穩定性。 二是倡導豐富員工業餘文化生活。 注重培育和培育企業文化,豐富企業文化生活,增強情感認同,增強企業凝聚力和向心力,為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員工隊伍創造條件。 三是鼓勵企業加強人力資源管理。 注重環境、職業和待遇,完善員工晉公升機制和激勵機制,加大技能補貼、學歷補貼、工齡補貼等措施,增強企業對技能人才和優秀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