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佛山寶塘並網側獨立電池儲能站正式投產。 新建的粵港澳大灣區最大儲能電站,在國內首次實現了多條鋰電池儲能技術路線的“一站式融合”。
與此同時,廣東新型儲能建設正在加速推進。 2024年以來,瑞普藍駿、孚能科技、埃克森新能源等15個投資超50億元的新型儲能重大專案加快建設。
廣東雄心勃勃,錨定2024年新儲能產業總收入1萬億元的目標。 2024年行業有哪些發展機遇?1月7日-8日,200余家新型儲能企業高管齊聚廣州,參加由廣東省發改委、中國能源研究會聯合主辦,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聯合主辦的2024中國儲能CEO大會暨第八屆國際儲能創新大賽預選賽, 國家和地方新能源儲能創新中心,廣州市白雲區人民**,共商新型儲能產業發展。
2024中國儲能CEO大會“儲能CEO對話”環節現場。 照片由主辦方提供。
政策“東風”強勢吹來。
過去幾年,新型儲能作為新能源發展的關鍵要素備受關注,各地相關政策不斷加大力度,使儲能產業發展迎來了強勁的“東風”。
2024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加快發展新型儲能的指導意見》,強調國家層面規劃引領作用,加快完善政策體系。
隨後,全國各地也迎來了儲能政策的爆發。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副秘書長、副研究員嶽芬在儲能CEO大會上發布《儲能產業年度回顧與趨勢展望》,顯示2024年全國共發布647項儲能相關政策,其中國家級政策60項,為萬億級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按下了“加速鍵”。
在《廣東省關於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廣東提出,2024年新儲能產業營業收入總目標鎖定1萬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廣東省共出台儲能相關政策108項。 資料顯示,2024年廣東成立儲能相關企業4044家,位居全國第一,創新創業熱情高漲。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郭躍華現場介紹,廣東在儲能產品、儲能電站規劃、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等方面出台了多項省級扶持政策,廣州、深圳等12個地級市出台了配套檔案, 全省形成了“1+N+N”政策體系。
此外,廣東還設立了由省領導牽頭的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題班,推動產業高水平發展。
政策“東風”預熱了行業前景,讓不少企業感受到了滿滿的發展活力。 廣州鵬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鵬輝能源”)成立於2024年,是國內最早涉足儲能電池的企業之一,也較早享受過政策紅利。
鵬輝儲能與動力電池研究院產品總監閆龍龍表示,受益於最優政策,公司可以更順暢地與龍頭企業和專案合作,也帶來效益的提公升。
政策支援是儲能行業發展的堅強後盾,政策的步伐和力度往往意味著行業的成熟。 隨著新型儲能在新型電力體系中的作用逐漸顯現和應用場景的逐步增加,中國工程院院士饒巨集建議,立足實際需求,可以從規劃、整體優化、合理布局、有序建設等方面出台更多更好的政策,促進儲能產業健康發展和規模化應用。
上下游無處不在。
新型儲能產業快速發展的直接驅動力在於上下游產業鏈的完備性。
廣東提出將新型儲能產業打造成為“製造業龍頭”的戰略支柱產業,其“信心”主要靠強大的製造基礎,尤其是電子資訊產業的沉澱,眾多儲能企業從消費電子領域轉型。
同時,廣東還擁有比亞迪、億緯鋰能、鵬輝能源等行業知名儲能電池製造商,以及上游配套零部件。
珠海鵬輝能源***生產車間。 記者錢文磐、記者張連洲供圖 。
儲能行業逐步實現“上下游相伴”的產業生態鏈。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石玉波表示,廣東省儲能產業基礎良好,已建立涵蓋儲能電池材料製備、電芯及電池封裝、儲能變流器、儲能系統整合、電池利用的儲能產業鏈。
完整的產業鏈,賦能新型儲能產業規模快速擴張。 資料顯示,2024年1-9月,廣東儲能產業營收突破2890億元,同比增長73%。
郭躍華介紹,廣東新型儲能產業發展蒸蒸日上,2024年新增儲能裝機容量89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將達到160萬千瓦。 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出口增長迅速。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儲能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強大的金融產業支撐。 2024年,全國新型儲能產業融資交易249筆,融資規模494億元。 2024年,廣東融資數量為67家,約佔全國的27%,融資金額達到135億元,也佔全國的27%左右。
抓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
在全球能源轉型公升級和新型儲能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牢牢抓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可以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依託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廣東正在加快新型儲能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發。
一方面,突出引領作用,突破共性關鍵技術難題。 2024年底,廣東省唯一一家新型儲能領域國家級創新中心——國家和地方新型儲能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儲能中心”)正式落戶廣州市白雲區。 廣東省新能源儲能研究院聯席院長陳建福在接受南方網、廣東學習記者採訪時表示,建設儲能中心的目的是匯聚行業優秀資源,解決行業共性關鍵技術難題,打造開放共享的創新平台。
據悉,該儲能中心由新型儲能行業應用端龍頭企業南方電網牽頭,與國家能源集團、南方電網儲能、億緯鋰能等13家上下游龍頭企業合作,圍繞產業前沿研發、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等八大任務開展建設運營。
另一方面,借助國家級實驗室,加快科技成果無縫轉化。 2024年1月,東莞市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在實驗室能源材料領域相關團隊和公共技術平台的支援下,發起成立能源材料與器件創新工廠(以下簡稱“創新工廠”),為新能源產業提供技術服務。
近兩年來,創新工場匯聚了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新旺達電子有限公司等近20家理事單位,部分企業也來到松山湖設立研發中心,新帶動200多名工程師入駐松山湖, 開放的研發資源,使科技成果的轉化無縫銜接。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鋰電池研究團隊的研究人員正在實驗室工作。 南方**記者孫俊傑攝。
關鍵技術的不斷突破和裝置的不斷研發,將有助於提高生產效率和企業競爭力,也有利於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為此,陳建福還提到,新型儲能產業開展多方位儲能技術攻關將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統籌:何靜雯、李美奕。
策展人:秦玲。
作者通過: Zhang Che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