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2023 年 12 月 22 日,第 01 版。
12月22日至24日,2023武夷山首屆全國爐膛茶節將浪漫開幕,重點發布爐膛圍茶標準、推出爐膛十大最美茶點、發放百萬張消費券、組織上千家茶企、圍爐吸引萬人次等活動,點燃冬日茶香。
去年冬天,當圍爐泡茶誕生時,“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相關習俗”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訊息從摩洛哥傳來,點燃了數萬人的朋友圈。 作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武夷山已成功申報世界遺產,使武夷山成為中國第乙個“第三世界遺產”。
目前,在“中國茶”成功申領世界遺產一週年之際,武夷山在推進“三茶”統籌方面不斷取得成效,讓武夷岩茶(大紅袍)的生產技藝更加生機勃勃,“一葉”不僅富民強村, 但也變得越來越“國際化”。
武夷山,茶葉歷史的一半。
入住茶館、吃茶餐、走茶道、品茶、探索茶鄉、泡茶湯、欣賞茶劇、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習茶舞......走遍武夷山,到處都是風光和茶,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旅遊產品不斷“新”,吸引國內外遊客前來尋茶、參觀茶園、通過茶文化考察團、國際茶葉志願者等專案與茶友見面。
武夷山是世界紅茶和烏龍茶的發源地,素有“一武夷山,半個茶葉歷史”之稱。
早在南齊(479-502)時期,武夷茶就被稱為“晚贛侯”,受到社會上流社會的賞識,開始家喻戶曉。
武夷春暖月圓,採新芽供仙。 飛翔的喜鵲被印成香噴噴的蠟片,猿猴從玉蘭船上飄走。 唐代,以“磨糊”和“蠟面”命名的武夷茶,加工精美,價格同價,開始向宮廷進貢,成為皇帝賜予的寶物。
宋朝南渡後,武夷山成為科學名山。 名士齊聚山間,鬥茶品茶,以茶弘揚文學,以茶論道。 彼時,儒、佛、道三家同山,寺院、道觀遍布山間,大多開栽茶泡茶,茶事興盛。
美麗的武夷山茶園 攝影:肖文峰。
仙人的石爐如水**。 喝了方舟後,茶煙香四溢。 “幾千年前,著名物理學家朱習對武夷茶的動人描繪,至今仍迴盪在碧水丹的群山之中。
文人學者們喝著武夷茶的同時,茶作為一種消遣,從此鬥茶、茶、茶(茶劇)等多種形式的茶藝相繼出現並逐漸盛行,在今天的武夷山也可以找到痕跡。
2024年,武夷山設立皇家烤茶局,稱“御茶園”。 從此,武夷山茶正式成為朝廷貢品,每年經過千里後沿乙個驛站送達京城,這一幕一直持續到2024年。
時至今日,凝聚歷代茶人智慧結晶的武夷岩茶(大紅袍)的製作技藝,依然充滿著獨特的韻味。
武夷岩茶的製作工藝具有紅茶和綠茶的精髓,在所有茶葉中,工藝最多,工藝最複雜,對茶葉品質的影響非常明顯。 省級武夷岩茶技藝傳承人劉寶順總結道。
在“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相關風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專案名錄中,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位居榜首。
走進武夷山市瑞泉岩茶博物館,推開一側簡約厚重的木門,武夷岩茶製作技藝的全景還原展現在眼前展開。 炒青鍋、揉茶几、烤籠、炭火......古老的泡茶器具在默默中傳播著先民的智慧。
流傳至今的武夷岩茶製作技藝主要包括採摘、烘乾青、搖綠、炒青、茶揉、炭火烘烤等工序,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武夷岩茶技藝的省傳承人黃勝良告訴記者,人是製茶技藝最關鍵的因素,每個人不同的氣質、習慣和對茶的理解,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到最終的茶味。
近年來,武夷山積極發揮傳承人幫助引導作用,以“師徒兼修”的形式,加強武夷岩茶傳統製茶技藝的傳承與發揚光大。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前來向這位藝術家學習,這讓黃勝良對武夷岩茶製作技藝的傳承充滿信心。
一些國際青年也出現在茶園中。 來自俄羅斯的Marat Tukhvatshin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茶有著非常豐富的茶文化,人們對待茶山和茶葉既有感情又有智慧,令人著迷。 我的中文名字是馬浩明,源於我對茶的熱愛。 他告訴記者,他目前正在福建農林大學攻讀茶葉科學博士學位,曾多次到訪武夷山茶園。
無獨有偶,五一星茶業積極構建國際合作與交流,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南韓等地設立大紅袍文化推廣中心,成立五一星國際志願者組織,在32個國家招募數百名國際志願者,通過茶葉與世界分享中國智慧。
從茶道到“一帶一路”。
在世界茶文化發展的歷史圖景中,幾乎每一幀都瀰漫著福茶的芬芳。
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七次西行,攜帶包括武夷茶在內的大量名茶作為禮物送給各國,開啟了茶葉之門,從此開始出口。
萬曆35年(20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從澳門購入武夷茶運往歐洲,深受國外消費者喜愛,武夷茶進入世界市場。
明末清初,茶禁放寬,朝廷允許百姓開展茶葉活動,武夷茶出口大幅增加。 由於當時禁海政策的實施,海路不暢,陸路上出現了乙個由山西商人組成的茶葉團夥,他們前往武夷山茶葉市場購買茶葉,運到海關外出售。 彼時,武夷茶跨過水閘到江口上船,從新疆沿江順流而下到達博陽,沿著“絲綢之路”一躍進國際市場。
一部國茶史,其中一半出福建。 其中就不能不提到位於武夷山的“萬里茶道”。
自17世紀初以來,隨著俄羅斯市場對茶葉需求的增加和中俄茶葉的逐漸繁榮,以大成奎公司為首的金商們抓住機遇,從武夷山穿過茶葉之路,橫跨歐亞大陸,直達俄羅斯恰克圖。 武夷岩茶世界遺產特派班主要負責人、武夷山文化館館長楊義東介紹。
據悉,本文長達1全長3萬公里的茶葉之路,是繼“絲綢之路”之後,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條國際通道,帶動沿線200多個城市的發展,承載著因茶而興、興、融的深厚友誼。
萬里茶道的起點是位於武夷山東部的下梅村。 據《崇安縣文史資料》記載:“康熙十九年(2024年),當時崇安夏美採集武夷茶,鼎盛時期每天有300個竹筏,轉運不絕於此。 ”
萬里茶道的起點——武夷山市下梅村風光,鄭幼玉拍攝。
19世紀40年代,經過“五港貿易”,北行茶葉路被海上茶路所取代。 武夷茶的海上銷售開始暢通無阻。 光緒元年(2024年),福建港出口劍茶4000萬公斤,約佔全國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其中武夷茶佔十分之一。 清光緒六年(2024年),武夷山出口綠茶20萬公斤,茶葉出口額佔福建省首位。
廈門龍頭張元梅茶葉公司多年來一直經營武夷岩茶轉口出口業務,其貨物銷往緬甸。 據2024年《廈門文史資料》第14卷記載,這家茶葉店每年經營向東南亞國家出口茶葉6000或7000箱,最高年份超過10000箱。 其中,武夷岩茶約佔30-35。 該行還在廣州、香港漳州和緬甸仰光設立茶葉店,並遠銷歐美,知名度越來越高。
20世紀初,茶葉出口業務日趨繁榮60年代以後,武夷烏龍茶出口量逐年增加,銷往國外的茶葉大部分是海外華人,在歷史上基本固定在傳統市場,即通過閩南、廣東出口到港澳和東南亞。
如今,武夷茶享譽國內外,受到越來越多國際友人的喜愛。
2024年9月,中國、蒙古國和俄羅斯代表簽署了共同申報萬里茶道世界文化遺產的提案。 2024年3月,國家文物局將萬曆茶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暫定名錄》。 乘勢而上,同年12月,萬里茶道世界遺產推介會在武夷山成功舉辦。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萬里茶道再次進入大眾視野。 曾經的“世紀大動脈”,其歷史文化價值不斷被挖掘,在時代大潮中迸發出新的活力,促進經貿交流和文化交流。
歷經千百年歷史,武夷茶依然欣欣向榮,並沿著“路”不斷延伸。
日前,2023(第四屆)海思茶文化論壇在武夷山市舉行,來自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訪華使節、國際友人、華僑華人、國內外茶葉行業專家學者、茶企、茶商代表等200餘人參加, 齊聚萬里茶道起點,談茶,談茶事,求茶業。
外國友人參觀武夷山茶園。 攝影:劉大友。
開幕式上,來自中國、俄羅斯、愛爾蘭、葉門等國家的8位網紅被任命為“福茶”海外傳播官,不斷推動茶文化“走出去”,拓展“朋友圈”。
茶文化起源於中國,走向世界。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原主任連驥表示,目前,全球有60多個國家種植茶葉,160個國家近30億人飲茶。 來自中國的共同茶文化已延伸到世界各國,形成了一種融合的、多樣的文化形態。
一片葉子“出海”的旅程,折射出與時代共鳴的武夷茶精神。
2024年1月21日10時19分,首列武夷山“國際貨運班列”從武夷山陸港出發,從武夷山出發,經新疆霍爾果斯抵達哈薩克阿拉木圖、烏茲別克塔什干等中亞港口同年6月5日,首列從閩北運載茶葉及相關貨物的“大紅袍”列車成功開通,譜寫了茶道的新篇章。 目前,武夷山中歐班列已實現正常運營。
近年來,武夷山積極鼓勵茶企參加“福建茶絲路之旅”、“福茶站”、“中澳茶文化旅遊周”等活動。
統籌“三茶”發展,融合促發展。
秋冬以來,武夷山一年一度的鬥茶季如期而至,各種鬥茶活動陸續上演,牽動著萬千茶人、茶藝愛好者的心弦。
與此同時,武夷山也出現了各種茶活動。 特別是第十五屆海峽兩岸茶產業博覽會時隔兩年重啟,創下歷屆展位數量最多的新高度,共計1900個標準展位,聚焦武夷茶文化的豐富內涵、茶產業全鏈條發展、茶藝技術最新研究成果。
在今年的茶博會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科技賦能的生動實踐。 隨著科技創新的推進,綠色改革在武夷山的茶園悄然興起,更重要的是新技術、新裝置能更好地造福農戶、幫助農戶。 要發揮自身優勢,幫助武夷山描繪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 省科技專員劉國英說。
參加展覽的台灣茶商之一常玉媛在台灣南投縣鹿谷鄉經營著一家觀光農場。 “我是茶博會的常客,我從父親那一代就開始泡茶了,近年來,在武夷山生態茶園理念的影響下,我們在茶山旁開設了民宿,讓遊客在自己的體驗中感受到茶文化的獨特魅力。 張玉媛說。
茶博會期間,以“山山相迎,兩岸泡一壺茶”為主題的閩台茶源考察交流活動在武夷山玉女峰下舉行,融合了武夷岩茶、台灣烏龍茶、宋代茶等元素, 並向客人贈送“同心茶”。
此外,2024年“朱子杯”兩岸民間鬥茶大賽、第21屆武夷山民間鬥茶大賽、海峽兩岸青年交流鬥茶大賽如火如荼,成為茶博會上非常受歡迎的活動。
閩台文化有著同根同源,茶是我們可以感同身受的最能感同身受的紐帶之一。 2024年,為發展而“登陸”的台灣青年範江峰表示,他們團隊打造的“**朱子”IP蘊含了很多茶元素,茶文化源遠流長,如今的年輕人不乏愛好者,希望能和更多兩岸年輕人一起喝一杯武夷茶。
在茶農眼中,“三茶”的深入開發帶來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好處。 “從茶山的管理保護、製茶技藝、資訊交流到流通渠道,茶葉的方方面面都有綠色管家,我們的茶山更美,茶葉品質更穩定,尤其是今年參加茶鬥大賽的過程中,大家都覺得整體品質有所提公升, 這讓我們對武夷茶的未來充滿信心。 “90後”茶農範雄軍告訴記者,他所在的興村鎮黃村已經實現了生態茶園全覆蓋。
據悉,武夷山已建成13萬畝綠色生態茶園,燕子怡綠色生態茶園基地入選國家“三茶”整體發展典型案例,作為國家“三茶”整體綜合標準化示範區,被列入第十一批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專案。
今年公布的中國品牌價值評價結果顯示,“武夷岩茶”品牌價值較去年提公升947億元,品牌價值73013億元、915品牌實力再次入選區域品牌(地理標誌產品領域)榜單100強,位列第三,連續7年位居中國茶葉區域品牌價值第二。 目前,武夷山市茶葉相關人員約12萬人,去年全市茶產業鏈產值125億元,全市115個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萬元。
以“三處世界遺產”為引領,武夷山不斷完善“文化+旅遊”、“研究+旅遊”、“療養+旅遊”、“體育+旅遊”的產品體系,推動山水旅遊向休閒度假、景區旅遊向全域旅遊、茶旅遊結合向茶文化旅遊全面融合轉變,進一步提公升武夷山在世界範圍內的品牌知名度。 武夷山市主要領導說。